跳出思维陷阱(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的7堂思考课)

跳出思维陷阱(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的7堂思考课)
作者: 刘炯朗|责编:王燕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2.00
折扣购买: 跳出思维陷阱(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的7堂思考课)
ISBN: 9787213096709

作者简介

刘炯朗 最懂生活的科学家,最懂科学的教育家。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国际知名计算机信息学者,曾先后当选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杰出会员。2011年荣获有“电子设计自动化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卡夫曼奖;2014年获IEEE基尔霍夫奖;2015年获中国计算机科学协会海外杰出贡献奖

内容简介

跳出思考的框架 什么是创新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创新”。简单来说,创新就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无形的东西(例如观念、理论、音乐)和有形的东西(例如机器、工具、绘画),大家也常常把它同发明、创作和发现这三个概念相提并论。 创新包括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和用双手去实现。 眼睛是输入的管道,用眼睛去观察,就要看到问题、看到问题所在的大环境、看到已知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以及看到已知的失败尝试。双手是输出的管道,把大脑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出来,或者通过实践,发现大脑想到的答案有错误或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大脑就是把“输入”转换成“输出” 的工具,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思考”。一般来说,讨论创新这个概念时,大家往往把重点放在思考这个面向,因此有了“创新思维”这个词’ 在科学领域、工程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大家常提到一个说法“Thinking outside of the box”,可理解为“跳出盒子的思维”。“盒子”是指因为惯例和传统、别人的或者自己的过去经验、相似但并不相同的情形等的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往往被局限在并不存在的“盒子”里,跳出这个“盒子”,就有机会找到正确的、更好的答案了。 讲几个笑话来诠释一下。 三个人回答同一个问题:“您寿终正寝,身体被安放在棺材里,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瞻仰遗容,您希望他们看到您的身体时,会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一个人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爱护妻儿、照顾家庭,他走了,我们会永远怀念他。”第二个人说:“他是一个好老师,教导学生尽心尽力,他走了,我们会永远怀念他。”第三个人说:“我希望他们看到我的身体时,会大声尖叫:‘怎么还在动?怎么还在动!’” 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的思维,被限制在“已经死了”的“盒子”里,他们只想在“盒子”里找到最好的答案;第三个人的思维跳出了 “已经死了”的“盒子”,希望别人看到他活过来了。 一家大公司面试时提问:“你驾着二人座的小跑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三个人在公交站等车,一个是身体衰弱的老太太,急着回家休息,或者要去医院挂急诊;一个是你多年的好朋友,他对你还有救命之恩;还有一个是你公司新来的女同事,你很想找机会多和她聊聊天。夜黑风高,请问你会怎么办?” 一个人说:“当然要请可怜的老太太上车,把她送到目的地,那是有爱心的表现。”另一个人说:“当然要请老朋友上车,那是念旧、感恩的表现。”还有一个人说:“当然要请那位女同事上车,看到机会就要把握。”然而,最后得到那份工作的人,他的答案是:“请老朋友驾车送老太太回家,自己留下来陪女同事等公交车”。前面几个人的答案被困在“车子只剩下一个座位”的“盒子”里,跳出这个“盒子”,车子就有两个空位了。 有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载着三大袋沙,要通过边境的海关,海关官员问他:“袋里放的是什么东西?”他说是建筑用的沙。海关官员不放心,把三个大袋打开,细细检查,果然没有任何违禁品,就让他过关了。第二天,他又骑着摩托车,载着三大袋沙要通过边境,海关官员又细细地检查,也的确没有任何违禁品。一连好几个月,他每天都这样,请问他在偷运什么东西呢?答案是——摩托车。海关官员以为“偷运的东西只会放在袋子里”。 有个小商人生意失败,债主逼他还债,这个债主又老又丑,看中了小商人年轻貌美的女儿,提出了解决债务的方案:首先,他会在地面捡一块黑色和一块白色的小石头,放在布袋里;然后,让小商人的女儿从布袋里拿出一块小石头,如果小石头是白色的,债务就一笔勾销;如果小石头是黑色的,小商人就必须把女儿嫁给他,债务也一笔勾销。如果小商人不同意这个方案,就要被抓去坐牢。小商人只好勉强同意了这个方案。这个狡猾的债主偷偷在地上捡了两块都是黑色的小石头,放在布袋里,可是小商人的女儿眼尖,看到了债主的小动作,然后她毫不犹豫地伸手到布袋里抓了一块小石头,还来不及摊开手掌,一不小心把小石头掉到了满地都是石头的地面上。这 个聪明的女孩子对债主说:“没关系,我们看看剩下那块石头的颜色就好了,既然剩下那块是黑色的,那么刚刚我拿出来掉在地上的,肯定是白色的。”结局不说大家也知道了。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九个点的问题:把九个点排成三乘三的矩阵,也就是三个点一行,排成三列,如何用四条连续的直线,把九个点连起来?相信许多读者都听过这个问题,也知道答案了,不知道答案的读者,可以动手试试。如果您一下子没有把答案找出来,给您一个提示:这些直线可以延伸到九个点形成的矩阵之外。许多人在一开始不自觉地误以为,这些直线只能画在九个点形成的矩阵之内,如此就没办法找到答案了。 找到答案之后,让我继续问:十六个点排成四乘四的方阵,四个点一行,排成四列,要多少条线呢?答案是六条。二十五个点排成五乘五的方阵,五个点一行,排成五列,要多少条线呢?答案是八条。当你知道诀窍是直线可以延伸到这些点形成的矩阵之外,就学会了跳出“盒子”的思维方法了。 我们常听到很多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特色就是有意无意地把你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盒子”或者框架里。让我们看这个例子:请找出连续的三天,不包括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六。答案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可是表面上,问题把答案框在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天这七天。在一场车祸里,开车的父亲死亡了,坐在旁边的儿子重伤,当儿子被送到医院急诊室开刀时,急诊室主治医生说:“这是我的儿子,按照常规,我不能替他开刀。”为什么?因为这个医生是这个孩子的母亲,而大家通常都被局限在“医生是男性”的“盒子”里。 塔西佗陷阱 让我们从“陷阱”这个名词讲起:“陷”是掉下去、沉下去的意思,“阱”是坑、洞的意思。远古时代,人类已经知道在地面上挖一个深洞,在上面铺上树叶和草,野兽走过,就会掉到深洞里头,爬不出来了。相似的,人们也发明了捕捉鱼虾的笼子,放在水里,鱼虾等能够游进去,却游不出来。人类还用绳索、弹簧等制成机关,野兽触动机关,肢体的一部分就被锁住,很难跑掉了。除了实体的陷阱之外,“陷阱”这个词也泛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行为或者思想,因为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被困在一个固定的、狭隘的维度里。 先讲几个大家常常听到的和陷阱有关的故事,塔西佗 (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被认为是伟大的罗马历史学家,他曾经担任许多重要职位,很早就继承家业成为元老,也曾被选为执政官和担任外省的总督等。“塔西佗陷阱”出自《塔西佗历史》第一卷第七章,当他讲到罗马皇帝做了一个引起外界负面反应的决定时,他说:“一旦皇帝成为被国人憎恨的对象时,无论他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引起人民对他的厌恶。” 在《培根论文集》中,培根直接引用了塔西佗的话:“正如塔西佗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和坏的举措同样都会触怒人民。”相似的说法是:“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政府无论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的评价。”再简洁一点,就是“失去民心的政府会动辄得咎”。 虽然塔西佗理论原本用来描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但是也可以被运用到其他方面,例如,企业与顾客之间、人与朋友之间。失去了顾客信任的企业,无论发布好的新产品和坏的新产品,都难以把顾客招揽回来。失去了朋友的信任,无论你做好事、说好话或者做坏事、说坏话,都难以把友情挽救回来。 塔西佗陷阱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政府(特别是在民主制度下的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往往是在各种极端意见和要求中的折中选择,因此认同和赞美、否定和批判都无法避免,经常是共同存在。更何况,在人民的心目中,政府做对的、好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反过来,政府做了错误的、坏的事情,那就是罪该万死了。掌声往往是微弱的,嘘声往往是响亮的,骂声肯定是慷慨激昂的。从记忆的角度,人们往往会选择性遗忘政府的建树,却牢记着政府的错误。同理,当一个企业因为产品有缺点、服务不周全等而失去了顾客的信任时,要靠新的产 品(即使是好的新产品)把这些流失的顾客吸引回来,往往是相当困难的。当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损害了朋友之间的情谊,要靠后来好的行为和语言把友谊弥补过来,往往也是相当困难的。 在《论语?子张》里,子贡说:“纣王的恶行,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糟糕。所以君子最讨厌自己身上有污点,天下之恶都被归到他名下°”纣王实际上没那么坏,只是因为他地位高,权力大,如果他做了一些坏事和错事,大家就会把更多坏事和错事都算在他头上’这不正是塔西佗陷阱吗? 1. 这是一本令你瞬间大开脑洞的醒脑工具书,让你哭笑不得,拍案叫绝,刷新你的工作与人生。 2. 从布局全球的商业大佬,到用手机做直播的网红达人,掌握成功者都在使用的7种思考方式。 3. 如何轻松化解争端,快速达成共识?怎样把握时机,不做亏本买卖?怎样用最省钱省心的方式揪出问题?且听作者条分缕析。 4. 读一遍,改变旧思路;照着做,创造新思维。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手把手教你正确思考问题,成为人生赢家。 5. 作者刘炯朗,懂生活的科学家,懂科学的教育家。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曾任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又是电台主播、网络达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在谈笑间带你跳出思维陷阱,化解逻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