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

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
作者: 李琳之
出版社: 同心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80
折扣购买: 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
ISBN: 9787547718407

作者简介

李琳之,李琳的笔名,另有笔名李麟等,文化学者、作家、资深出版人,1967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古晋都遗址边上的南赵村。是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曾任《高新技术经济信息》杂志社社长兼常务副主编。著有《黄土魂》《天才的悲剧》《感喟秋雨》《中华祖脉》等。同时主编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游遍中国》(20卷)、《中国文化常识丛书》(20卷)、《中外成功之道》(14卷)等上百部图书。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类中小学生读本中。《光明日报》刊文称其《中华祖脉》为“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

内容简介

一生的突围 一 我11岁时,随刚解禁的父亲回了老家山西阳高一 趟。那时候,交通还很不方便,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 火车,中间倒了两次车才进入阳高的地界。 父亲小时候在这里生活了15年。这里是他魂牵梦 绕的故乡,这里埋葬着他日思夜念的父母,这里有他 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还有总角相交的伙伴和同学。 我记得,我们刚到,父亲就提出让我的两个姑姑 带我们给爷爷、奶奶上坟。两个姑姑都远嫁他乡,多 年都没有给爷爷、奶奶上坟了。她们只能凭着模糊的 印象带我们在阳高城郊的玉米、高粱地里,深一脚浅 一脚地去寻找哪怕一点的蛛丝马迹。我们找了整整一 个上午,可最终一无所获。 返回城里的路上,父亲一言不发,脸色凝重,似 有千言万语憋在心头,却好像又无从说起。 那天夜里,我听见父亲不断地唉声叹气,直到凌 晨,我一觉醒来,他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几十 年来,这幕场景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悠,我现在才明白 ,那是他对不平命运的嗟叹,是对父母不能尽孝的愧 疚呵。 二 父亲后来告诉我说,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很受 师长的喜欢。爷爷是个小知识分子,受雇于他人做店 员,闲暇之余,也给街坊邻居代写书信诉状之类,以 此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家里因此过得比较辛苦。父亲 从小就盼望着能闯荡出去,将来干一番事业,好光宗 耀祖。15岁那年,即1935年,他瞒着家里人悄悄地报 名当了兵。走的那一天,他才不得已告诉了父母,爷 爷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奶奶却哭得死去活来…… 那时的国民党军队里,断文识字的没几个人,已 是高小文化程度的父亲,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立刻“鹤立鸡群”,受到上级“长官”的重视。不久 ,他就被保送上了军官学校。两年以后,当父亲以优 异的成绩从军官学校毕业时,适逢日本军国主义者悍 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年仅17岁,他即 被任命为国民党第19军少年队队长。这个少年队的成 员大多是“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逃亡过来的十五 六岁的孤儿。9月18日那晚,他集合起这支特殊的队 伍,打着节拍,指挥全队300多个满含国仇家恨的孩 子悲怆地唱起抗日流亡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悲苦怨愤、回肠欲断的歌声,久久地回旋、飘荡 在空中,让天地为之变色。团长赶来了,师长赶来了 ,连正在开会的军长也赶来了。越来越多的将士加入 进来,悲壮的歌声如泣如诉,父亲和在场的每个人都 止不住泪流满面: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父亲说,这一夜,是让他走向成熟的一夜,也是 让他下定决心不打走日本鬼子绝不脱下戎装的一夜。 在后来和日本鬼子的周旋战斗中,父亲总是身先 士卒,屡立奇功,深受士兵爱戴。他先后升任第13集 团军特务营一连二排排长,暂40师1团1连连长,2营 副营长等职。在他所经历的8年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 里,他跑遍了山西的各个地方,尤其是吕梁山和太行 山上,到处都留下了他带血的足迹。他率领部下和日 本鬼子打了无数次的大小战役,杀死了无数的日本鬼 子。战斗最惨烈时,漫山遍野都是染红的尸体。接不 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战备给养又不能及时送到, 连续几天几夜的身心消耗,使他和他的战士只能钻到 东倒西歪的尸体底下,临时迷糊一阵,以便随时能够 投入战斗。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