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到大海

从大山到大海
作者: 何也;申平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从大山到大海
ISBN: 9787508550657

作者简介

何也,原名熊育群,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人。建筑工程师、新闻高级编辑、一级作家、教授,历任出版社总监、报社总编辑、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二级巡视员。获得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金墟》,散文集和纪实文学《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西藏的感动》《钟南山:苍生在上》《第76天》等20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德、俄、意、匈牙利、阿拉伯、印地、马来西亚、韩、泰、越南、乌克兰、乌尔都、波斯尼亚、尼泊尔、僧伽罗等20余种语言出版。 申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广东省和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在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作品集23部,作品连续多年入选各种权威选刊、选本,进入中国好小说排行榜,获得《小说选刊》第13届微小说全国大奖等100多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日、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出版。

内容简介

王彩彰把大件行李搬上车顶,和司机一起,用绳子把行李扎好。这时太阳刚刚出来,晨风颇有几分凉意。他们在暑热中长途奔波,到了云贵高原,才感觉到了一丝凉爽。 客车上的人,主要是妇女孩子,还有老人。王彩彰把自家的五口人送上车,叮嘱三个女儿要听妈妈和姥姥的话,然后,他就转身下车了。 妻子解毓瑢本想喊住他,但是,她的嘴张了张又闭上了。解毓瑢本以为老王会跟她一起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他们要走上四百里的山路,很晚才能到达贵阳,而身边的三个孩子,大的不过七岁,小的只有三岁,因此,解毓瑢有些担忧。 王彩彰长着浓黑的眉毛,眼睛非常有神,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身姿依然矫健。他知道妻子担心,于是安慰一句“没事”,随后双手拍一拍,就去检查大部队了。 王彩彰曾是晋中地区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解放后,王彩彰放下枪杆,拿起瓦刀,进入了土木建筑行业。他被分配到中南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投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在建筑工程部,王彩彰请求去生产第一线,同大伙一起住工棚,吃食堂。三年后,他担任中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第四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先后到河南郑州、新乡等地参加建设。来贵州前,工程公司刚刚修建完成了郑州砂轮厂。这家工厂主厂房的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对厂房建设要求很高。王彩彰带领干部职工连续奋战,除了吃饭睡觉,他很少回家。 砂轮厂刚刚竣工,他们便接到命令,要搬去大西南,而且这一走,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王彩彰先行带人去贵州考察。第一次来到贵州,他们睁眼看到的只有大山。在这里,他们真正体会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在威清路,王彩彰为公司总部选了一处地势较高、落差较小的落脚地,随后又考察了地势较平的甘荫塘、中曹司、大营坡、花溪、四方河。落实好迁黔的大小事宜后,他马上回到郑州,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会上,王彩彰说到了贵州的困难状况,说那里有的地方还不通火车,但他表示,就是骑毛驴,大家也要走过去。 立秋后,大队人马从郑州出发。火车晃晃悠悠走了两天两夜,大家身上都落了一层煤灰。跟随王彩彰一路过来的有四百多号人,这是首批入黔的职工。 经历如此远距离、大规模的搬迁,大家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所以这些日子里,王彩彰一直忙着处理种种问题,譬如让职工家属先回老家,等贵州有了基地之后再回来等等。事无巨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 凌晨,火车到达凯里,一大早,他们又换乘卡车。尽管每个人都很累,但想到自己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又热情高涨,不自觉地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人数点齐,王彩彰一声令下,卡车一辆跟着一辆,走上了窄窄的泥沙路,一路卷着尘土,向着延绵不绝的石山深处驶去,很快就上了盘山公路。 当时的汽车烧的是木炭,走得很慢,路上用了整整一天,天快黑时才到达贵阳。在黄昏黯淡的光线里,贵阳的路上看不到汽车,有些地方还是土路。有些有石板路的地方,几家店铺亮着灯,总算有了一点城市的味道。 这是1958年8月里的一天,平常,却也不寻常。王彩彰带领的是中南建筑第四公司大部队,这是一支两年前由湘潭工程处、南昌工程处、新乡工程处组建起来的施工队伍,曾经转战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大家怀着建设祖国大西南的热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到贵州。从八月的这一天开始,他们在大西南开始了新的生活。 中南建筑第四公司下放贵州后,被编入贵州省城建局第四工程公司,后来,他们成为中建四局的骨干力量。 图书以中建四局职工群体为主人公,生动地描写了他们在承担重大任务、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建筑奇迹等方面的奋斗历程、拼搏故事、奉献精神和辉煌业绩。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该书对一些典型人物的刻画细致传神,使读者如见其人;对一些紧要关头、重要场面的描写具体而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对一些专业知识的介绍深入浅出,能使读者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