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作者简介
约翰·鲍尔比(1907.2.26-1990.9.2),英国二等勋爵,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和就依恋理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是依恋理论之父。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鲍尔比在“20世纪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排第49位。此外,在一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约翰·鲍尔比被公认为三大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2005年,为纪念约翰·鲍尔比,一名登山爱好者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座无名山峰命名为“约翰·鲍尔比山”。
内容简介
一种行为学的方法 我之前就说过,我在解决有关养育的问题时采用 的是一种行为学的方法。接下来,让我来解释一下。 传统观点认为,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 赖的关系。在重新审视这一关系时,我们发现把它看 作一组特殊的和预设的行为模式的结果是非常有用的 。这些行为模式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内得到发展,促使 孩子靠近母性形象(Bowlby,1969)。到近一岁时, 行为开始变得有序,这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我们 的行为变得活跃,在其他条件下,我们的行为又会被 抑制。例如,儿童的依恋行为会被令人痛苦、疲倦和 害怕的事物所激活,还会被不可接近的母亲所激活。 终止行为的条件依依恋行为的强度而变化。在低强度 下,看到母亲或听到母亲的声音就足以终止孩子的依 恋行为。在高强度下,终止依恋行为可能需要母亲触 碰孩子。在最高的强度下,孩子会极度痛苦和焦虑, 只有母亲长时间的搂抱才能终止他的依恋行为。这种 依恋行为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保护性的,免于个体被掠 夺者侵害。 在给出的例子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与母亲。然 而,这种依恋行为绝不仅限于孩子和母亲。尽管依恋 行为通常不太容易被唤起,但是每当青少年或成人处 于焦虑或压力之下时,我们还是能在他们身上看到。 因此,当一个女人想要一个孩子或是一个照顾年幼孩 子的母亲渴望被关怀和支持时,没有人会对这一点感 到惊讶。在这些情况下激活的依恋行为可能很普遍, 而且被视为常态。 临床上,依恋行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随之而 产生的情绪的强度(取决于依恋者与被依恋者的关系 的质量)。如果一切顺利,个体就会感到快乐和安全 。如果与被依恋者的情感联结受到了威胁,个体就会 感到嫉妒、焦虑和危险。如果情感联结破裂了,个体 就会感到悲伤和抑郁。最后,有充分证据表明,如果 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是良好的,他就能发展出依 恋行为。 我所赞同的这个理论与这个领域的其他理论相比 有太多的优势。它不仅借助实证数据,把亲密关系提 升到理论高度,而且提供了一个与当代生物学和神经 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相符合的理论框架。 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行为学的观点探讨养育问 题。这需要观察和描述:有关养育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激活和终止这些行为模式的条件;这些行为模式如 何随个体的发展而变化;养育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变 得有序的不同方式;影响这些行为模式发展的个体经 历。 在这一方法中隐含的假设是:养育行为,如同依 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预设的,因此当条件具备时 ,它就能按照特定的路线发展。这意味着,在通常情 况下,父母一方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动,并以某种 典型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当婴儿哭泣时安抚他、让 他感到温暖、保护他、给他喂食。当然,这样的观点 并不是暗指恰当的行为模式会自发显现出来。显然, 无论在人类身上还是其他哺乳动物身上,都不是这样 的。所有的行为细节都是要学习的,其中一些是他们 在同婴儿的互动中习得的,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其他父 母的行为习得的。 这种关于行为发展的当代观点同旧的范式——其 中一个是过度强调预设成分的唤醒本能范式,另一个 是过度强调学习成分的反本能范式——形成了鲜明对 比。人类的养育行为绝对不是某些同定的养育本能的 产物,也不是学习的简单产物。在我看来,养育行为 有着强大的生物学根源,这解释了为什么它会伴有强 烈的情绪体验。养育行为的个体差异取决于我们各自 的经历——尤其是儿童期、青春期的经历,结婚前和 结婚后的经历以及和小孩在一起时的经历。 因此,我认为把养育行为看作一种有着生物学根 源的行为是很有帮助的(依恋行为、性行为、探索行 为、进食行为是其他有着生物学根源的行为)。这些 行为以特定的方式促进了个体及其后代的生存。这些 行为承担了重要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的确 是预设的。单纯依靠学习来促进发展在生物学意义上 是极度愚蠢的。(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