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

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
作者: 传统国学典藏编委会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23.80
折扣价: 15.95
折扣购买: 论语孟子(传统国学典藏)
ISBN: 97875146011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原文】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 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 一说较为 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 称“子”。因 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②孝弟:弟,同悌,即 弟弟对待兄长 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 母日孝, 善事兄长日悌。③犯上:犯,冒犯、侵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少 的 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⑤未之有也:此为“未 有之也”的倒装 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 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 多种含义。此 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 际生活的 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 想的最高 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 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 的事务, 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 的根 本啊!” 【读解】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 外就可以 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 行了孝悌,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 去,民众也 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伦理思想 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 侯,诸侯 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 是封建的 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最早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 部思想 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 明孝悌即 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 了孔子 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 要手段,把 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 行为产生 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日:“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有假扮、伪装之意。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读解】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悌 ,是从正 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 辞令。儒 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反对说话 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 实际行动,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 朴精神长 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⑦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 了的鄫国 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闻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 写的。② 三省:省,检查、察看。三省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 前加上数 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③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信 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⑤传不习:传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 二,己传之 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常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 ?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 讲习的吗?” 【读解】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出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 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 信仰开始 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 了“反省 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 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加强个 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 德修养 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 尽”字,办事尽 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 忠乎”,是泛 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 助。因 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只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 逐渐将“忠” 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 涵义有二,一 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 关系,信 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