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神秘的龙文化)/中国田野调查丛书

龙(神秘的龙文化)/中国田野调查丛书
作者: 张笑恒
出版社: 西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98
折扣购买: 龙(神秘的龙文化)/中国田野调查丛书
ISBN: 97878021021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浩瀚星空,茫茫宇宙,从盘古开天辟红尘,三皇五帝至如今,在人类的 历史上有多少难解之谜啊!而中国龙的起源就是其中之一,“那远古的初态 ,是谁传告下来的?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 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 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问了一连串问题, 其中也提到了龙。龙的模特儿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蛇说、 鳄鱼说、蜥蜴说,等等。 一、蛇说 关于龙的起源,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主要观点有:蛇说、鳄鱼说、蜥蜴说、鱼说、马说、熊说、恐龙遗存说、 雷电说、虹霓说,等等。诸多的说法中,我们先谈谈蛇说。 蛇说可算是流行最广和最早的。早在汉代,在汉代文字学者许慎的《说 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而且龙的躯体最似蛇,它们都有悠 长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身体。萧兵(著名楚辞学专家、文学家)曾在《龙 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大智慧》一文中说,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而又 神秘的虚拟动物。唐宋明清以至近代的龙形象当然不再是远古那种相对单纯 的龙,它们很早就具备了角、爪、鳞、牙等。而且除个别者外,它总是一副 细长圆曲的身子,基本上是蛇。所以,蛇应该是龙最重要的母型或模特儿。 离开蛇或蛇的身子,就没法谈龙。历史的演变当然也是要考虑到的,但是它 万变不离其宗,总是一副蛇躯。 主张龙的原型是蛇的学者和专家有很多,著名的有闻一多(著名的诗人 、文史学家)、孙作云(著名民俗学家、民间历史学家)、何星亮(中科院民族 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等。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龙凤》 等论文中,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提出了蟒蛇原型论的基本思想。他 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 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 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神秘 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 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 。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是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 刘敦愿(近代美术理论家、考古学家)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 述学者所说均有差异。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 的神物,传说的起源既早,流传也很广,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 ,不过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 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 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是如此。” 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 “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为所造成的。 ”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中,仍有不少人坚持这种观点。认为龙 的原型是蟒蛇的理由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 第一,从早期龙形象来看,龙的身躯是相当巨大的。正如许慎《说文解 字》中云:“龙,鳞虫之长。”而上古时代的蟒蛇可说是鳞虫之王。《尔雅 ·释鱼》:“蟒,王蛇。”晋人郭璞注:“蟒,蛇最大者,故日王蛇。”又 云:“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寻为古代的长度单 位,以八尺为一寻)虽说古代尺寸略小于今,但也可见上古时之蟒比今天所 见之蟒要大得多,长得多。最大的有百丈之长,最小的也有数丈,堪称“鳞 虫之长”、“王蛇”、“蛇之君”。所以,龙的身躯更接近于蟒。 第二,从语音上看,龙的另一古音为mang,与蟒音相同。倘若龙的原型 为蟒蛇,为什么不称蟒而称龙呢?这可能是由于图腾言语禁忌之故。龙最初 为图腾,后来才演化为神。原始时代的人们出于对图腾的尊崇,除了禁打、 禁杀图腾物之外,还禁止直呼图腾,而改以其他名称称呼,把神圣的图腾动 物与同类的凡俗动物区分开来。例如土家族崇拜白虎,亦有忌呼虎之俗,而 呼之猫;畲族崇拜犬,至今仍忌直呼狗。那么,以此判断,以蟒蛇为图腾的 人也可能是由于图腾的禁忌,就以具有蟒蛇肤色特征的“龙”作为蟒蛇的别 名。 第三,古人在描述某一传说的祖先或神的形象时,有的说“蛇身”,有 的说“龙身”。这表明在古人的意识中,龙蛇为同类。例如伏羲,或称之为 “蛇身人首”或称“伏羲人身”;又如轩辕,有的称之为“人面蛇身”,有 的则称之为“龙身而人头”;再如烛龙,关于其形象说法不一,有的史籍称 其为“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有的史籍则称其为“人面龙身而无 足”。从烛龙的身长千里来看,烛龙的原型当为蟒蛇。 第四,龙是古代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神灵,因此,它不会在很少 人崇奉的动物基础上产生,它只会在许多氏族部落和民族共同崇奉的动物基 础上形成。而以鳄鱼为图腾或神灵的氏族部落很少,以蛇为图腾或神灵的却 很多。《山海经》中就有很多“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的记载。根据民 族学资料,半人半兽的动物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由图腾演化的地域保护 神。正因为如此,在蛇图腾或蛇神基础上演化的龙才会被大多数部落所接受 。直到近代,蛇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仍受到普遍的崇拜。 第五,在历史上,龙的主要神职是掌管雨水。在古代传说和近现代许多 民族中,有不少关于蛇主旱涝的信仰。如《山海经》所述:“阳山,其中多 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近 现代一些民族也有类似的信仰,如云南布朗族认为,人头蛇身的“苦拉”是 最大的鬼,它是管水的。据说下雨涨大水,山崩地塌时它就出来,人见了就 会死,因此每年要在河边祭祀它。澳大利亚北部的阿努拉部落也认为蛇主宰 雨水,传说蛇居住在水塘里经常不断向天空喷水,直到天空出现雨云及雨水 降落。这就说明龙很有可能就是蛇的的前身,是在蛇的形象上进化来的。 第六,史载龙肉可食,相传夏后氏曾食龙肉,而蟒蛇肉亦可食。非洲一 些民族崇拜蟒蛇,蛇庙或圣所内养有蟒蛇和其他蛇,由祭司饲养。清人郝懿 行说:“今有菜蟒,不能腾,人啖之,以为珍味矣。” 第七,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的神异动物。而蛇行动灵活,神出鬼没,能 潜入水底,能钻人土中,能躲人草丛,能爬上大树,能在水中行走,亦能在 陆地奔驰,所以也往往被视为是有灵性的动物。此外,蛇还会蜕皮,这些都 使古人感到神秘,意识到蛇与其他动物不同,是善变化的动物。 上述种种表明,龙的原型当为蛇。而古人也往往龙蛇并举,如“蛇龙居 之”、“驱龙蛇而放之菹(zu)”等。而蟒蛇为蛇中之王,故古人自然会以最 大的蛇——蟒蛇为基形塑造龙。因此我们说,蟒蛇是龙的主要模特儿之一。 而从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资料来看,龙的原型为蛇的说法也是有根 据的。例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曾出土一件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被称作“蟠龙 纹”的彩陶盘。陶盘黑底红边,一条“蟠龙”呈环状圈卧盘中,头方,眼睛 小而圆,长嘴微张,露排列整齐的利齿,吐树叶状长信,形态和蛇非常相似 。(如图所示) 此外,能证明龙的原型是蟒的考古发现,还有三个最有代表 性的:那就是距今七八千年前辽宁查海石块龙;有“华夏第一龙”之誉的河 南濮阳塑西水坡蚌塑龙,还有湖北焦墩卵石龙。我们从这些“龙”形象和特 性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蛇。 首先,这三条原始龙的颈、身、尾均更像蟒蛇。无论是辽宁查海石块龙 ,还是河南濮阳蚌塑龙,抑或是湖北焦墩卵石龙。石块龙全长近二十米,“ 昂首张口、弯身弓背”。据陆思贤报道,与石块龙在同一遗址出土的龙纹陶 片上的龙身为“蛇体”,更可说明此石块龙是在一条大蛇的基础上创造的。 蚌塑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卵石龙也“昂首直身、曲颈卷尾”。 从头部看,三条龙均作昂首状,特别是湖北卵石龙,龙首高昂,而蛇也习惯 于把头抬起很高,特别是蟒蛇。石块龙和蚌塑龙都呈“张口”状,而大蛇亦 有此习性。 其次,辽宁石块龙、河南蚌塑龙和湖北卵石龙均状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 龙。而古籍中所记载的龙,亦多为“飞龙”、“腾龙”,并能供人骑乘,人 骑龙形象亦“如在空中奔驰’’。而远古时代的蟒蛇也有这一特性。据清代 学者郝懿行考证,蟒蛇原称奔蛇。他说:“蛇有大者便能乘风腾雾。”蟒为 蛇中之王,其奔驰速度当是最快的。古人亦有不少关于蟒蛇奔走如飞的记述 :“腾蛇,无足而腾”;“腾蛇游于雾露,乘于风雨而行,非千里不止”。 这些都说明蟒蛇的特性与“飞龙”、“腾龙”的特性相同,龙是蟒蛇的神化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