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作者: 华杉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6.9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ISBN: 9787532169054

作者简介

华杉,生于1971年,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知名财经及史哲作家。 华杉与弟弟华楠在2002年共同创立的华与华,是中国知名的战略营销创意咨询公司。2006年,兄弟俩再创办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中国民营图书业领军企业,连续四年跻身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 华杉经商不忘治学,坚持夜不外出应酬,每天清晨5时即起,读书写作两小时,日日不断,长达十余载,成就多部畅销书,包括:与华楠合著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以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等,其中《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发行量达40万册,并在韩国出版,引起广泛反响。《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的英文版Super Signs: Taking Your Brand to the Ultimate Level即将上市。

内容简介

自?序 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数人往往只是读过《论语》,《大学》和《孟子》没有认真读过,《中庸》则很难读懂,根本没碰过,这样的学习就不完整了。我们一定是依次研读下来,最后把四本书读成一本,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为什么说读《大学》是定规模呢?因为《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个归拢处。不读《大学》,就没打过基础,缺了课,后面的课也一定听不懂,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没听懂,还以为自己懂了。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那都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发越”二字极妙,因为他既有生发,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样,他比孔子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华杉 2019年1月2日于上海自?序 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数人往往只是读过《论语》,《大学》和《孟子》没有认真读过,《中庸》则很难读懂,根本没碰过,这样的学习就不完整了。我们一定是依次研读下来,最后把四本书读成一本,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为什么说读《大学》是定规模呢?因为《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个归拢处。不读《大学》,就没打过基础,缺了课,后面的课也一定听不懂,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没听懂,还以为自己懂了。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那都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发越”二字极妙,因为他既有生发,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样,他比孔子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华杉 2019年1月2日于上海自?序 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数人往往只是读过《论语》,《大学》和《孟子》没有认真读过,《中庸》则很难读懂,根本没碰过,这样的学习就不完整了。我们一定是依次研读下来,最后把四本书读成一本,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为什么说读《大学》是定规模呢?因为《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个归拢处。不读《大学》,就没打过基础,缺了课,后面的课也一定听不懂,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没听懂,还以为自己懂了。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那都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发越”二字极妙,因为他既有生发,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样,他比孔子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华杉 2019年1月2日于上海 ◆不读《大学》,就摸不到儒学的大门。 ◆不读《中庸》,就到不了儒学的高峰。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并称“四书”,是两篇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经典。 ◆这回终于读懂《大学》《中庸》! ◆逐字逐句讲透《大学》《中庸》,由浅入深领悟儒家智慧。 ◆畅销书作家华杉全新力作! ◆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