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沧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河边垂柳知春早,高山 劲松能傲寒。 俯仰万物皆更新,满腹 沧桑谁共言。 这四句韵语,是我1984 年春季在河边散步时一时感 怀所谓。只缘我身历清王朝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三个时代,一生饱经忧患 ,一直等到晚年打倒“四人 帮”后才得以幸度晚年。一 生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 各方面皆与社会变迁息息相 关。又想到我家晚辈散处四 方,其中有的多年甚或数十 年不获一见,家族中现以我 年事最高,我有责任把我家 往事和我的一生经历择要记 述下来,以备晚辈了解。以 上是我动笔写回忆录的最初 动机。后来,《河南文史资 料》编辑部的同志得知此事 ,与我商量将它发表。我本 来想,一生道路坎坷,学问 事业两无所成,没有发表的 价值。可编辑部的同志一再 催索,盛情难却,便将回忆 录粗略地加以增删,并结合 先前那四句顺口溜取了现在 这个题目。 一、我的家族 我家祖先原住在黄河北 岸温县的西流石村。据说是 以水运为业。我叔祖曾到该 村续过家谱,现在该村多数 仍是姓张的。我家迁过黄河 ,住在巩县兴仁沟。此沟位 于洛河人黄河之口的东边, 村口即是洛河东西渡口。至 于何时由温迁巩,现在已无 法说清楚了。估计约有二百 多年了。据说迁巩后仍以水 运为业。当时既无火车,更 无轮船,水上交通运输主要 是靠木船。据老人谈,当时 木船的航线是上自洛阳,下 至济南。我家的船是有名的 一条大划子,人称为螯划子 ,言其大也。因业运,家庭 逐渐富裕起来,后因管理不 善,家教不严,遂致家境中 落,兄弟们就分了家。分家 后以我曾祖父这一支最穷。 曾祖父有二子,一为我 祖父张文彦,一为叔祖父张 文光。我祖父可能是个屡试 不第的文人,没什么职业, 又因家计困难,不得不设法 谋生。因此,就在县衙门附 近设书摊当代书,代替别人 写信、写状子。每日背着小 钱褡,早出晚归,以些微收 入维持家庭生活。他有一男 三女,而耕地只有二三亩, 其生计困难可想而知。 (一)我的父母 我母姓高,老家在巩县 神堤村,后亦迁兴仁沟,家 境贫寒,四岁即丧母,无兄 弟姊妹,是在其舅父家长大 的。因穷,我外祖父未再娶 。说也奇怪,我外祖父及我 舅爷都是从事水运的,靠山 吃山,靠水吃水,这也是自 然之理,又因工作相同,彼 此就容易认识,就容易结成 亲戚。 我母到张家后很能过穷 苦生活,养儿育女外,家务 操劳,受累受苦,直至我父 留日回国后,家境始逐渐好 转。在艰苦的岁月中,未闻 我母口出怨言,总是勤俭持 家,终日操劳。这样就使我 父在外工作无后顾之忧。 我父名张镜铭,号雯若 ,按族中排辈名张清川。据 我回忆,他身体并不强壮, 很像旧社会所说的文弱书生 。他是自幼读书,考取了秀 才,后因连丁父母忧不能参 加省会考试。专制时代,尊 重孝道,凡丁父母忧者三年 不准参加考试。然家计不裕 又不能坐待,只好受开封某 家之聘,当私塾教师。待至 清朝末年中日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深知非刷新政治图强 不可,就仿照日本维新办法 ,从事培养各种建设人才。 从秀才举人中选拔人才,官 费送往日本、保定和北京学 习专业知识,用以维新图强 。当时,北京和保定已创办 了各种学堂,即所谓新学。 这种培养人才办法行之于各 省。我县被选送赴日留学者 有四人,即王敬芳、张仲友 、宋景裕和我父。除我父为 秀才外,余皆为举人。我父 到日本后人东京文学院师范 科。据说这所学校是日本人 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