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画下一朵花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个性孤高如林逋,就算放到今天来看也是很独特的。 从小开启学霸模式,精通经史百家却不想入仕,对功名无 所谓;大半生都过着贫穷的隐居生活,对物质无所谓;诗 句随写随弃,不曾刻意留存,对后世留名这回事无所谓。 如此清高绝俗的他,终生没有婚娶,独自居住在孤山 上,种起了喜爱的梅花,养起了白鹤,这样的情景,让人 联想到世外仙人。直至后来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 鹤子”也就成了他的代名词。清高的尽头,是一份宁负荣 华不负心的淡然纯粹,这样至真至纯的人生境界,唯有膜 拜。 对梅花的喜爱程度,历史上可以和林逋稍稍相比较一 下的人不多,距他两百年后的王冕可以算一位,如果不曾 有王冕笔下的墨梅,中国绘画史上就会缺失生趣盎然的一 页。 到了现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 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也令 梅花在高洁、坚强、谦虚之外,多了一层爱国的含义。 先百花而开,独天下而春。文人墨客的吟诵,岁月的 沉淀,成就了梅花至高的文化地位,它曾与牡丹一同被列 为国花之选,一时不相上下。 自古十二月花神中,杏花被排在二月。而现实生活里 ,它其实开放得更晚一些,一直要到三四月,清明前后, 我们才能想起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 经过一冬的岑寂,万物重现生机,最是惹人出门相聚 玩耍,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句中的“杏花村”,一说是在安徽贵池,一说是在 山西汾阳,而其实如果想看杏花,不用特地跑去这两个地 方看,它几乎遍布整个中亚和东亚,生存能力极强。单说 国内,从长城内外的山岭杏花,到伊犁巩乃斯河北岸的杏 花沟,再到江南的烟雨杏花,算得上风情万千。 杏花的花语,是羞涩、疑惑,少女的钦慕之情。这样 想来,觉得倒也十分妥帖,开在初春,那份清爽又妖娆的 气质,简直是花中萝莉。 桃花之美,入诗入画,不计其数,经过不断演变,逐 渐成为天真烂漫、豁达可爱的人格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桃花最早在《诗经》中的 亮相,那时西周人就已认定它是百花中的颜值巅峰。 魏晋时期,将桃花推上第一个文化高峰的是陶渊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随手写的一个桃花源,撑起了此后中国文化中最 纯净美好的一片理想净土,令人出神。 到了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自居易的笔下,桃花除了姣好的外表之外,多了几分清吉 可爱、皎然出尘的气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 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还有崔护的这首诗,堪称转 瞬之爱情的典范。 再有“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 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 下眠”。到了明朝,唐寅又把桃花送上了新的文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