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史学类)(精)/中国文库

武则天传(史学类)(精)/中国文库
作者: 雷家骥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57.00
折扣价: 42.70
折扣购买: 武则天传(史学类)(精)/中国文库
ISBN: 9787010069142

作者简介

雷家骥,1948年生,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史学观念史》、《武则天传》等。

内容简介

二 “秽乱春宫”如何说 今上当年为太子时和武才人的关系情感,被《讨武氏檄》说成是“秽乱 春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如何解释?欲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则必须重 建当年的情境,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优先注意和解决:第一,太子在宫中是 否有机会和环境认识武才人,并且与她发生感情,发生了何种程度的感情? 第二,太子的人格如何,为何悦武才人,而武才人有何特质能被他所悦?武 才人有没有勾引他? 关于第一个问题,若从薛婕妤之例看,答案是肯定的,但须从李治被册 为太子的发展上去观察。 李治在贞观二年(628)——武明空依中国年龄算法是四岁时——六月十 三日生于东宫丽正殿,五年封晋王,稍后拜并州都督。右武侯大将军,十七 年四月七日为太子,时年十六岁。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时年二十二岁。 他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三子,在全部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最初并非皇 太子的法定人选。在父皇即位之前,他已有五个兄长先后出生,即母后生嫡 长兄李承干和四哥李泰,庶母——不知名的后宫生二哥李宽(出继叔父楚王 智云,早天),杨妃(隋炀帝之女)生三哥李恪,阴妃生五哥李佑,前面四个 哥哥皆在武德三年封王,五哥也在武德八年——明空出生那年封王。 嫡长兄承干在父皇即位时即被册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情聪敏,甚为 父皇所爱;但是长大以后,却变得好声色,而又慢游无度,因此父皇渐渐不 爱他,将爱移给四哥魏王李泰。李泰有才学,贞观十五年曾撰有历史地理名 著《括地志》,大蒙赞誉,所以也就自负才能,阴怀夺嫡之计。父皇当年玄 武门兵变对他的兄弟子孙来说是一个身教,对大唐以后的政局来说也是一个 挥之不去的梦魇。自负才能的李泰想效法父皇当年,阴怀夺嫡之计;而大哥 则也遥想当年,害怕变成第二个大伯父,于是兄弟各树朋党,互相竞争,势 如水火。此时父皇对李泰,可以用“宠溺”二字来作形容,即使大臣们一再 劝谏,终于无效。贞观十六年,五哥齐州都督·齐王李佑造反,乱事旋被平 定。翌年,太子被人告发欲趁齐王之反而谋反,父皇乃命宰相会同三司对他 进行审判,定罪,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按照大唐《户婚律》第九条规定,“嫡妻之长子为嫡子”,“无嫡子, 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而且 必须依长幼以次立,否则犯法。如今嫡长兄承干犯了十恶不赦的谋反罪,依 律全家坐罪,因此四哥李泰以同母弟依次当立,父皇也在案发之初答应了立 四哥为太子。然而大哥承干之谋反,事因四哥所逼成,诚如大哥向父皇申辩 时所说:“臣贵为太子,更复何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 逞之徒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父皇听后, 深知自己当年的“身教”对子弟影响深远,所以向侍臣说:“承干言亦是。 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表示同意大哥的说法。基于政 治考虑,经过一番内心沉痛和挣扎,父皇决心堵塞乱源,乃以“潜有代宗之 望”的政治理由责罪四哥,与大哥两从废黜;并且下诏申明理由,勒为禁令 说:“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伺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四哥 既然因政治理由被废为郡王,寻流放至均州,晋王李治乃得援律以母弟身份 ,依次册立为皇太子。 李治在贞观十年母后死时才九岁,极为哀慕,所以父皇对他特深宠异, 遂留他在宫中,薛婕妤应在此时前后奉诏教育他。此后,他与幼妹晋阳公主 甚至皆蒙父皇亲加鞠养,时时教导。小兄妹俩幼年丧母,感情深厚,晋王有 时短暂外出,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父皇经常担心皇子们生在深宫 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长大后不能成材,所以等到诸王年龄稍长,即令出阁 居于王府,接受师傅的教育。贞观十六年七月,李治已满十五岁,进入“中 ”年阶段,依法要离宫出居王府。此月三日,父皇敕令他以晋王的身份班于 朝列,公主乃伤感地问父皇:“兄今与百官同列,将不得在内耶?”言讫, 哽噎不自胜。父皇听后,也感动得为之流涕。李治班于朝列不到一年,即因 大哥和四哥被废而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的新太子虽依法是东宫的主人,却 仍然经常入侍宫闱。黄门侍郎刘洎深觉不妥,上言谏论,父皇才命新太子至 东宫与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人游处论学。 太子与诸王的教育不同。太子位居储君,东宫的组织犹如中央政府的具 体而微,让他平日就学习政府的运作机制,有利他日即皇帝位后立刻就能进 入状况。不过,李治原非太子,父皇也年近五十岁,故父皇对他的培养就极 为费心,而采取了两种重要措施:一方面以宰相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 龄为太子太傅,萧顼为太子太保,李绩为太子詹事,其他宫寮如褚遂良为太 子宾客等,都是朝廷一时之选的人物,用以夹辅李治。另一方面则仍然亲自 教育他,并且随时作机会教育,例如见他吃饭,就告诉他稼穑艰苦的道理; 见他乘马,就告诉他不竭其力的道理;见他乘舟就告诉他水能载舟、也能覆 舟的道理等等。《旧唐书·高宗本纪》说李治为太子后,“太宗每视朝,常 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这就不止教他为人的道理而 已,并且亲自指导他处理国政。 亲自指导他理政后两三年,父皇主持了两次亲征——贞观十九年亲征高 丽和二十年亲征薛延陀。亲征期间,父皇已开始让十八九岁的太子监国。当 出发亲征高丽前,“太子悲泣数日”,父皇乃鼓励他努力表现,勉励说“悲 泣何为”!及至征战回来,父皇因病调养,仍然授权他隔日在东宫处理军国 机务。史谓处理机务完后,特准他“人侍药膳,不离左右。上命太子暂出游 观,太子辞不愿出。上仍置别院于寝殿侧,使太子居之”。可见这时的李治 是一个有孝心,而不好动,不太喜欢与人相处,具有依赖性的内向青年。有 人遂推测他有恋母情节。 由于李治长期住在宫中,所以先有刘洎上书,批评他的父皇自己能勤劳 用功、访问群臣,而却让太子优游不学、久趋人侍、不接正人,因此建议“ 陛下不可以亲教”,也应让宫寮有与太子谈政论学的机会。后来又有褚遂良 上疏谏说:“臣闻周家问安,三至必退;汉储视膳,五日乃来。《礼》曰: ‘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出宿于外,学书计。……伏愿远览殷周,近遵汉魏 ,常许旬日半月遣还宫,专学艺以润身。”父皇览疏,始勉强令他出宫游处 。这种情况,是一般为太子者所没有的。不仅如此,父皇在行宫也给他准备 了寝殿,例如贞观二十一年四月修复太和宫为翠微宫之同时,并为太子构别 宫,殿名为喜安殿;同年七月为了避暑造玉华宫于坊州宜春县之凤凰谷,又 于正门南风门之东,为太子所居建造了晖和殿。可见太子自贞观十九、二十 年以后,的确是日夕陪侍父皇的。后来武太后在夫皇死后,亲撰《高宗天皇 帝谥议》,述说天皇有九德,其中之一便是孝德,即“迨人膺储副,养德春 闱。恒侍禁中,问安之道斯极;长居膝下,候色之诚逾励”,不但可以为证 ,甚至可以证实从贞观十七年李治成为太子以来即是如此。 处理皇帝宴寝是才人职掌之一,所以《讨武氏檄》说武才人“昔充太宗 下陈,曾以更衣人侍”。文皇的寝殿是承庆殿,位在大内宫城内的西北边, 附近有山池廊阁,环境幽美,太子李治既然入侍药膳,不离左右,长日陪在 父皇之侧,因此与专管父皇食宿的武才人相见相处的机会可多了。两人从认 识而进一步相处,只要有意,应是极有可能的;至于是否生情,这属于上面 所说的第二个问题,要看双方的性格和相处的情况,才能加以论定。 根据上面的说明,太子与武才人有机会和环境从认识进而相处,不但是 极为可能之事,其实也是甚为自然的事。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认识相处到何 种程度?从两人的性格和其他情况看,事情的发展有此可能吗? 史书提到“时,上(太子李治)在东宫,因人侍,悦之”。“悦”之为义 ,有愉快、喜好的意思。用在男女关系上,通常指喜爱之意,如“女为悦己 者容”,所以若一下子就将它解释成“恋爱”是值得置疑的。 P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