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99.20
折扣购买: 世界这么大
ISBN: 9787108074904
深圳有没有童年? 深圳人对此曾耿耿于怀,因为大家都说深圳 只有 40 多年的历史,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深圳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圳曾是“文化 沙漠”。 外地人对此却似乎并不在意,他们印象中的 深圳,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现代新城, 是南中国地平线上冒出来的“一夜之城”,是具 有世界意义的未来城市。人称:“中国三千年的 历史看西安,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一百年的历 史看上海,四十年的历史看深圳。” 如果我们还要去寻根的话,深圳当然也有其 发育成长的历史进程。 深圳的“圳”字,在辞典中是“田边水沟” 的意思,这条大沟一头连着深圳湾,一头接着大 鹏湾。从 1985 年到 2004 年,考古人员在大鹏 湾沿海的咸头岭先后进行过四次考古挖掘,发现 并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些人类活动遗址, 出土了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及斧、锛、凿、刀 等生产工具,说明了 6000 多年前, 深圳并不 完全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已经有了先人的足 迹。 作为人类聚居的区域,深圳则有 1700 多年 的郡县史。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朝廷设置 管辖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东 莞市和香港等地,郡治就设在深圳南头。 深圳虽是个小地方,但毕竟是一个区域的中 心。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朝廷在深圳 的东西两头各兴建了一座所城。 在东部海边修筑的是大鹏守御千户所所城, 是个海防要塞,今称“大鹏所城”。所城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城墙高 6 米,长 1200 米,城门 上建有炮楼,城墙下修有护城沟,形成一定的规 模,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说,是明清两 代中国海防的军事基地。 在靠近珠江口的西部兴建的是东莞守御千户 所所城,后为新安县衙所在地,今称“南头古城 ”。明代南头城与子城周长共约 1928 米,高约 6.7 米,城墙南宽约 3.3 米、底宽约 6.7 米。 有东、西、南、北 4 个城门,分别名为聚奎、 镇海、宁南、拱辰。古城内辟建 9 条街道,俗 称“九街”,迄今保留了县衙、海防公署、关帝 庙、报德祠、鸦片烟馆、接官厅、聚秀楼、当铺 、钱庄等建筑,当年的格局可见一斑。 从古代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到当代深圳被确 立为经济特区,深圳历史上有过六次规模较大的 移民潮。其中,300 多年前,康熙八年恢复新安 县,吸引了大批客家人南迁,奠定了今天深圳原 住居民的格局。中国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有 志之士“孔雀东南飞”,深圳人口从 30 多万人 发展到 1000 多万人,更是一部充满传奇、波澜 壮阔的移民史。 当包括我在内的深圳人对此如数家珍、津津 乐道的时候,我们又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把昨 日深圳当成历史悠久、文化昌明的地方。记得 20 多年前,有一些本地的文化人就开始呼吁让 深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际上,深圳 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这里曾是百越部族的 蛮荒之地,远离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繁盛的中 原地区。深圳盛产岭南佳果荔枝,但要进贡给朝 廷,即使日夜兼程,舟车劳顿,也要跑一个多月 。曾作为僻远边地的深圳,有自己的历史传承, 有自己的文化胜迹,那是跟自己比。如果放到中 华大地的泱泱疆土上,跟西安、洛阳、开封、杭 州等其他古城比,那真的就是微不足道了。 我看了一下相关史料,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达 官贵人被刺配流放到岭南边地, 仅唐代被贬至 广东有史籍可考的官员就有近 200 人,宋代更 是多达 400 人。如苏东坡被贬到广东惠州,韩 愈被贬到粤东潮州,汤显祖被贬到粤西徐闻,刘 禹锡被贬到粤北连州,寇准被贬到雷州半岛。但 名人被贬于深圳的记载却未曾见过,不知是不是 朝廷百官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二 近两年,有一本叫《为什么是深圳》的书风 靡一时,它试图寻找深圳崛起的原因,解读深圳 成功的密码。 深圳为什么脱颖而出?原因很多,但我认为 关键的因素是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缘条件和区域优 势。我们来个空间漂移,如果深圳紧挨着海南岛 ,有再好的政策,不就多了个湛江城吗。 深港两地,山水相连,有 32 公里的陆域接 壤,有 200 多公里的水面相通,有 15 个口岸 衔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庆典的时候,香港元 朗的居民甚至可以站在家里的窗前,遥望深圳湾 畔怒放的烟花。 深港两地,同根同源。东晋咸和六年,深港 两地同属东官郡管辖。明万历元年(1573 年) ,朝廷颁令设置新安县,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 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时期,郡治和县治都 设在深圳南头,故南头古城有“深港历史文化之 根”的说法。 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中英不平 等条约《南京条约》签署,使香港岛被英国人据 为己有。清咸丰十年(1860 年)和光绪二十四 年(1898 年),九龙半岛和新界又因《北京条 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先后被租予英国。至 此,两地的社会发展趋于不同,双方循着各自的 坐标嬗进。香港后来成为世界上知名的金融中心 、航运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