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的教育学
作者简介
福建闽侯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者,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他提出的“生命化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等教育理念,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赞同。 他扎根中小学与家庭教育研究30多年,多部作品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及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目录”“中小学图书馆(室)”。2017年他发起了全国十万班级百万家庭公益共读活动,截止目前已累积近20万家庭参与。2018年他创办文质教育研究院,致力于教师成长与新父母成长系列课程的研发和实施。
内容简介
从农耕文化视角下的教育观说起 我想说说我的一个感悟,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都会特别强调,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勤能补拙,勤奋出真知,下一分的力,出一分的工,就一定有一分的收获。 这是一个常识,在生活中确实是可以看得到的,我把这样的理解看成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基本上都有这个特点——所有的付出在自然环境里面,基本上都能得到回报。除非今年有天灾,或者是有意外情况发生,要不然正常的付出肯定是能够得到回报的。 苏联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维果茨基,他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说人的发展,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在原有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思考,跳出原来的局限,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老师特别注重启发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就是跳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能力框架,去探索未知。这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又是一种人生的信念。也就是说,人总是可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性的力量。人皆如此,只要努力,只要付出就都能得到发展。 不过,问题恰恰也就来了。孩子的成绩不好,他的某些能力跟同学比,跟其他人比,显得特别低下,这个时候我们对他的评价可能就会有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付出得不够,用心不到位,或者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比较笨——人家出一分力,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出两分,却仍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 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经很努力了,甚至他已经比别人更用功了,但总是得不到更好的回报,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记得我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曾经这么感慨过。她跟她妈妈说:“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总是考不好呢?”说完之后,她很委屈,也很惶恐。事实就是这样,她跟其他人出的力是一样的,为什么她某些学科就考不好呢?这个考不好其实也是她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里可能有些是智力方面的问题。当然,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说她的数学能力会比较差一些,化学也学得差一些,她有某些学科上的局限。虽然她在写作上有优势,但是她的短板也很明显,这个短板,有时候是终其一生的,夸张一点说,这些短板是很难改变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你可能还看不到这些问题难以改善,但是随着他学业的增长,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你就会发现,人的短板就成了他的特点。当然这个短板本来就不见得是一个缺点,短板有时候也会成为他的优势所在。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关键要看我们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某个恰恰最需要它的领域,它就成了优势所在。比如说,有些孩子的思维广阔度、活跃度不高,但是他思维的专注性、稳定性特别强,这时就有特别适合他从事的职业。 说到职业,说到人生的发展、人生的很多愿景,我有一点体会,就是人在什么样的状态里,从事什么工作最能够得心应手,最能够有成功感,最能够有快乐的体验——往往就是在他能力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不是在于他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而是他只要一伸手就能摘到果子。 这里有一个内在的问题,在我们期许孩子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鼓励,既是正面的,也可能是有点盲目的——你的鼓励,是不是能促进他的发展,是不是他有这样的潜力,对此,我们也很难说得清楚。父母有时候就会想,算了算了,还是顺其自然吧,孩子该成为谁就成为谁吧。有些父母,自然而然地就会有这种倦怠,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传统很重要,因为传统有时候就是从来都如此,我们家族就是有这个文化,我们家族就是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我们家族就是要超越很多人。这种内在力量的激发显得很自然,不需要有太多的教育。孩子的父母,或家族中的其他长辈,这本身就是一种正面影响力。这种自然而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家族氛围里面生发出来的力量,看上去不是那么强大,实质上它却是特别有影响力的。 2020年4月16日 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该如何激发? 家庭中最应该受教育的是谁? 孩子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哪些? 家庭尽早建立“不”的原则,孩子一生都会受益!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十万班级百万家庭公益共读活动发起人,近20万家庭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