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生死劫
作者简介
"马晓霖,国家文化与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首批83名专家之一,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津贴国际问题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知名媒体时政评论家,外交事务专栏作家,多家部委或知名智库理事、学术委员,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高端访谈主编、主持人。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1988年至2005年效力于新华社,曾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国际新闻深度报道与评论负责人、环球杂志总编辑,高级记者。 2005年投身互联网,相继创建大旗网、博联社,为中国互联网实名制管理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2015年加盟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担任教授。 2019年加盟浙江外国语大学并获聘“西溪学者(杰出人才)”。 长年研究和著述领域为中东及伊斯兰事务、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恐怖主义、能源安全、一带一路及媒体传播。 除“战地三部曲”外,还著有《海湾战争与三十六计》《中国要淡定》《阿拉伯剧变》《阿拉伯发展报告2013-2014》《中东观察2011-2016》《马晓霖纵论中东》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无可避免的选择 人们常说,记者唯恐天下不乱。但是,亲身经历过巴 勒斯坦和以色列大规模流血冲突的我宁肯自己失业,也不 愿意再看到新的战争与死亡。只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并 不以和平爱好者的意志为转移.报道残酷的战争也就成为 我不可避免的选择。 战争的黑色之翼已经张开 2003年3月20日早晨8点左右,喧闹了一夜的电视机把 我从昏沉的困倦中吵醒。掀开被卷,侧过身子,双手撑着 办公桌的边缘,我颤悠悠地斜坐了起来,小心呵护着老残 腰,小心伺候着已经突出的椎间盘——每隔一段时间,这 家伙就得折腾我一次,而这一轮的折磨来得更不是时候, 因为我已经进入了伊拉克战争报道战役的关键阶段。 收腹,直腰,我吃力地系上了一尺高的钢骨护腰。尽 管这件法国进口、价值800多元的“紧箍咒”把我松弛的腰 部肌肉拘出一道道沟壑,甚至使部分地方出现了淤血,但 是,靠着它我才能直起身,像个正常人走路、工作。 拉开新华社新闻大厦1602号办公室的奶黄色窗帘,不 太强烈的阳光斜照进来,在陈旧的墙上打上一条白色的补 丁。窗外宽阔、重新浇灌了路面的前三门大街上,东西两 个方向的汽车连缀成两条彩色的钢铁长龙,塞满了自西便 门经宣武门、和平门、前门、崇文门至东便门十里长街。 一群白色的家鸽在正南方向的楼群间穿梭、翱翔,虽然隔 着厚厚玻璃和几百米的空间,我仿佛能清晰地听到它们滑 翔后一路撒下的哨声。 北京正沐浴在和平与宁静的阳光里。而我内心的战鼓 却在咚咚敲个不停:美国总统布什要求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主动下台的最后通牒期限已经到了,但萨达姆却依旧稳坐 钓鱼台要迎接布什的战争决斗。 这一夜我是和衣而睡。椎间盘旧疾的复发,使我连穿 脱裤子和袜子这样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索性免去这道麻 烦。大战来临的压力,也要求我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投入 报道。 一段时间来,我已经没有休过周末,连续多个晚上加 班到午夜。我和包尔文、新德里分社候任首席记者江亚平 组成了新华社“国际观察”编辑室精干的三剑客小组,承 担着新华社国际新闻深度和言论性报道的组织、策划、编 辑和写作重任。作为新华社“伊拉克危机报道领导小组” 专家成员,我还必须参加一个又一个的会议,为如何报道 好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提出自己对局势变化和走势的分析 和判断,就如何组织和指挥报道献计献策,并具体落实有 关深度和言论性报道的选题。 三天前的晚上10点,在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担 任主治大夫的夫人急匆匆地来电话说,医院临时收进一名 重度肝病人,必须马上进行抢救,女儿无人照看,让我必 须赶紧去把她接回家。我见到女儿已经是10点半了,七岁 的她一脸倦容地跟我上了车,很快就歪着身子睡着了。到 了石景山六合园小区,我不忍心叫醒可怜的女儿,只得把 她从车里抱上楼,抱回家……40多斤的分量,本不算多重 ,但是,却让我犯了忌讳,招惹了才平静几个月的老残腰 "田野调查式的中东当代史?历史哲学式的叙述与评论 新闻与学术交融的教科书式作品?不可复制的独家文字影像记录 以亲历战争的记者视角全景记录伊拉克战争 并以新闻评论者的身份全面、系统、深入的思考这场影响至今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