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的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波特Christopher Potter 英国作家、出版人、编辑。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同时拥有科学哲学和历史学双学士学位。曾任第四等级出版社(Fourth Estate)总裁,其间成就了多位著名作家,如西蒙·辛格(《费马大定理》)、达娃·索贝尔(《经度》)、尚-多明尼克·鲍比(《潜水钟与蝴蝶》)等。现任欧罗巴出版公司(英国)(?Europa Editions UK)编辑总监。除本书外还出版了科普作品《如何制造人类》(How to Make a Human Being,2014)和《地球凝望者》(The Earth Gazers,2018)。
内容简介
起源 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 ——布莱士 · 帕斯卡 不论是公园、火车站还是购物中心的示意图上,通常都会有 个“ 您所在的位置 ”的标志,一般用红色箭头指向图上的某个地 点来表示。但是,“ 这里 ”到底是哪里?孩子们以为自己知道这个 问题的答案。某本书的扉页上,我根据个人喜好写上了我的完整 星际地址——克里斯托弗 ·波特,拉什格林路 225 号,利姆市,柴 郡,英格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地球,太阳系,银 河系。我幼稚的字越写越大,这个地址的每一个小节也逐渐变得 更大更重要,直到这串字符的终点,也是最后的高潮:宇宙。在 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位置。 孩提时期的我们很快就发现宇宙是个奇怪的存在。我曾经在 夜里强撑着不睡觉,想象宇宙之外会有什么存在。如果宇宙包罗现 存的万事万物,那么宇宙又被包含在什么里面?科学家告诉我们, 这个可见宇宙是由一个辐射区域演化而来,它不被任何存在包含 在内。可这个解释引发了太多的疑问,这些疑问甚至比我们最想 要解答的问题更让人烦恼。所以,让我们把宇宙抛到一边,想想 其他事情吧。 我们不喜欢思考宇宙是因为我们惧怕宇宙的包罗万象。跟宇 宙相比,人类只是微小的粒子,所以人们很难跳出“ 体积大小很 重要 ”的观点。退一步说,谁敢否认宇宙的存在?毕竟宇宙里有 那么多东西。盎格鲁 – 日耳曼学者爱德华 ·孔泽(1904—1970)写 道:“ 精神诉求似乎要被这个愚蠢的大块头吞下去,变成某种毫无 意义的梦魇 ”,“ 我们察觉到的身外事物数量庞大,而我们自己的 内在直感仿佛微弱的火苗。两相比较,似乎突出了非常物质化的 人生观 ”。如果注定要与宇宙抗衡,我们必输无疑。 同样可怕的还有“ 宇宙无物 ”的观点。不久之前我们还是无 物,然后我们变成了某种存在。难怪孩子会做噩梦。我们的存在 应该可以证明生命之前不存在虚无阶段,就像李尔王所说的“ 一 无所有只能换来一无所有 ”。然而,每一天人类的自我意识都湮灭 后再奇迹般地复苏,也就是睡着又醒来。这一过程提醒我们:我 们都来自绝对的无物。 如果宇宙里有物质存在——显然宇宙里确实有物质存在,那 么这些“ 物质 ”又来自何方?这个想法和人类最初对死亡的模糊 认识相吻合:死亡和虚无手拉手,它们是双份的恐怖,可以和我 们对无限的恐惧并列;我们花费毕生精力把对它们的恐惧压制在 成人的躯壳之内。 人类处在了进退两难之地。一方面,我们知道宇宙里肯定有 东西存在, 因为我们确信自己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宇宙中 什么都没有, 因为我们害怕那里是我们生命的起源地和终结地。 虽然理智上我们知道死后总归要回归虚无,但是情感上并不相信。 美国小说家约翰 ·厄普代克告诉我们:“ 我们都是永垂不朽的,在 活着的每一天。” “ 我死后会经历什么事? ”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问这个连 大人也不想回答的问题。即便是物质世界的物质女孩都不会满意 死亡等于身体腐烂的答案,但是,这个问题的物质化答案,或者 是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会回到同一个起点。什么是这个世界的物 质,这些物质又从哪里来? 思考宇宙就好比再一次提出自己儿时 的问题:包罗万象是什么?虚无无物又是什么?成年之后,没人 再考虑过这些问题。 看起来,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是做科学家的苗子。他们从来不 畏惧大胆提问、追寻真相,直到筋疲力尽,虽然筋疲力尽的一般 都是孩子的父母。好奇心驱使着孩子们问出:“ 为什么?这又是为 什么?还有呢? ”他们希望得到某种终极的真相,就像是我们的 星际地址要写到整个宇宙为止,这个真相必须是超越一切的、不 容置疑的。 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 ·莱布尼茨(1646—1716)曾问:“ 为 什么宇宙并非空无一物?”对宇宙的所有描述最终都必须能够回答 这个问题。科学尝试援引世界上物质的动态变化,用“ 怎样 ”的 答案来回答“ 为什么 ”的问题。但是“ 怎样 ”的答案也聚焦于相 同的最终问题上:科学家们并不问“ 为什么 ”宇宙里有东西而非空无一物,他们会问这些东西是“ 怎样 ”从虚无里出现的。为了说 明宇宙拥有的无限包容性,我们似乎也要说明宇宙起源时的无物。 但是,构成世界的这些物质在无物状态时长成什么样子?是什么变 动使得虚无变成了存在,这些存在又怎样发展成为我们称之为“ 宇 宙 ”的物体? 语言文字形成以来的几百年间,科学都处于不断进化发展的过 程中,一直在调查探索“ 世界之外 ”的一切。“ 世界之外 ”的事物 都处在运动之中,这里的“ 世界之外 ”指的就是宇宙。所以,我们 认为科学家能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虚无和万物之间的何处是我 们存在的地方? 他们的回答并不总是令人振奋: 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 ·莫诺(1910—1976)曾经写道:“ 人类最 终会知道,他一直都是独身一人处在宇宙的无垠之中,他从宇宙中 出现只是偶然事件。”他的话听上去满含愉悦,好像确信人类总归 可以发现真相。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尼克 ·博斯特罗姆写道:“ 科学 已经揭示了许多关于这个世界和我们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的事 情。而且大体上,这些发现结果都是十分令人谦卑的。”“地球不 是宇宙的中心。我们人类也是从牲畜进化而来。我们的构成成分和 泥土一样。我们依靠神经生理学信号来移动,并且服从一系列生物 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对于这些领域,我们理解很少也无法 控制。” 美国物理学家阿曼德 ·德尔塞姆说:“ 我们真正的位置,是一 个孤立的位置,位于无垠且神秘的宇宙之中。” 在无意义中被孤立:无怪乎我们这些普通人喜欢待在家里看电 视,读读《 米德尔马契 》,或者做一切在家里做的事情。如果宇宙 真的和科学家描述的一样,我们宁可不要。这些描述只会重新激起 我们自小就在压抑的恐惧,关于生存问题的令人作呕的恐惧。 又或者这只是我的恐惧,并不是你的恐惧?我的一些朋友声称 他们从来不思考任何关于宇宙的事情。与此同时我只能想到这种态 度——拒绝宇宙也拒绝万物的态度,证明他们其实深深地惧怕宇宙 而不是对其缺乏兴趣。毕竟,谁愿意知道自己是广阔无垠、无目的 又冷漠的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呢?如果我们足够重视这事,就会 倾向于责怪科学家为什么要发现这个事实。这些刻板的科学声明看 起来无法反驳。如果我们因为对真相的恐惧而不去思考科学,可能 会轻松一些。我们害怕得知某些不可驳倒的、不如不知道的事实, 比如人类其实没有自由的意志,思想其实就是大脑的一个机能;比 如神明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真实就是物质的真实;再比如不属于科 学的知识并不是无用的,它们根本都算不上知识。 有时,科学似乎在表明宇宙和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主观体验没什 么共通点。人类好像和一个对人类特性毫不关心的宇宙站在对立面上,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要成为人类就必须从本质上脱离创造 人类的本源?没有几个人愿意考虑这个问题。 以我们的地球为坐标原点 开启一段炫酷的宇宙探索之旅 一个关于虚无如何演进至万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