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历史讲堂初编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
作者: 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
ISBN: 9787108026170

作者简介

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汪晖。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反抗绝望》、《死火重温》、《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等,若干著作与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等。2013年,荣膺意大利卢卡·帕西奥利奖。 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张绪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萧启庆: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宗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服周之冕》、《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论文90余篇,论文集3种。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晁福林,男,1943年生,河南杞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代表作有《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先秦民俗史》、《先秦社会思想研究》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学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化史及中外关系史;著作见本书所附之“著述年表”,论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学刊。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等。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古代礼学以及《周礼》、《仪礼》、《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主编《中国经学》。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200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同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北京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7年起,先后应邀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客座教授等。2006年底,出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学。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6、《古文献丛论》1996、《缀古集》1998、《四海寻珍》1998等。

内容简介

战国时人就认为禹都在这个地方。他们在附近继续进行调查,到王城 岗,果然挖出了著名的王城岗遗址,这是50年代以来发掘到的龙山时代城 址的第一个。在这之前,已经发现了龙山的城址,譬如说山东章丘的城子 崖,位于龙山镇,已经发现有古城了。可是那个时候认识得不清楚,大家 对这点还没有充分认识。在殷墟的后冈也有,也是认识不清楚。可是当时 发现的王城岗城太小,每一边约有一百米,相当于我们的操场,那怎么是 一个都城呢?可以告诉大家,最近在这个城外面发现了大的城址,它究竟 有多大,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无论如何是比二里头要早,非常大,这是 不是禹都阳城,要等以后的发掘。 现在的问题就是在王城岗以前还有没有?有,这就是襄汾陶寺。襄汾 在临汾的南边,在山西省中部偏南。传说的尧都平阳,就是在临汾的西南 ,这个地方非常接近尧都平阳。这里发现了一个城址,年代从碳-14测定来 看,下限不晚于公元前两千年,上限可以到公元前两千六百年,无论怎么 说,都可以覆盖传说中的唐虞时期。 今天要讲的是陶寺城址的一个发现,但还没有得到证实,就是观象授 时的建筑。陶寺的城址很大,既有建筑基址,又有墓葬。墓葬很明显地表 现了贫富的分化。有的墓葬有礼器,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陶盘,上面有彩 绘的一条龙,那条龙和商代青铜器上的差不多。还有玉器和少数铜器,最 重要的是还有文字。比如说一个陶背壶,上面就用朱笔写了一个文化的“ 文”。没有人怀疑它不是字,因为它就是一个毛笔字,清清楚楚。最近的 发现是一个很奇怪的基址。陶寺大城里边有个小城,就是宫城,在宫城发 现了一个基址,像一个体育场的看台,有不同的层次,外面半圆扇形的墙 ,夯土是连续的,里面的第二层还是这样的,再往里还有第三层,由很多 夯土的柱子构成,是有缝的,但高度现在还不清楚。按照设想是一个看台 的话,那么上面存在着很多的竖缝,就是说有很多的柱子,柱子之间有很 多狭长的缝隙,透过每一缝隙向外看,都能看见一个山头。在2003年冬至 的那一天,正好在一个缝里看见太阳的升起,然后在大寒的那一天,在另 一个缝里看见太阳的升起,此后他们做了多次实验。需要说明的是,二十 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的公转,而地球公转在几千年里变化非常小。我们今 天在一个缝里看见太阳升起,在几千年前也是一样的,所以考古学家提出 了一个意见,说是不是跟观象授时有关,就是说利用这个设备和当地的地 理条件,可以观测到当时的节气。不一定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完整 记载最早只能推到战国,但是无论如何,冬至等等都能看见。那么当时是 站在哪儿看的?就是说要有观测点。这个观测点基本上就在扇面的圆心的 位置,考古学家做了推算。这个推算有没有根据呢?经过发掘,发现基本 上就位于他们推算的那个点,有一个圆的夯土柱,上面有一个石片,就是 说原来确实有个观测点。 这一点关系重大。中国古书《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典 》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象授时,但《尧典》里边讲的观象授时不是这种 观象授时。如果这是观象授时,也不是最基本的观象授时,这是我提出的 意见。真正的观象授时是要看天象,就是《尧典》里说的四中星,就是在 二分二至的时候看在一定的时间哪一个星到了固定的位置,而观测的地点 是不同的。这一套记载大家可以看看《尧典》,这是真正定二分二至。中 国古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圭表测影,地点也是在登封,我们暂时不 管。但是不能天天看星星,若是阴天看不见怎么办?设想他们造了陶寺这 个建筑,利用这个建筑来看,在冬至的时候做一个缝,在大寒的时候做一 个缝,在春分的时候做一个缝,利用这些缝就随时可以观看了,就像一个 大日晷一样。这个发现,许多天文学家都很震惊。据我所知,在今年秋季 “十一”假期以后,还要组织一个会议,请大家做现场研究。这是非常重 要的,世界上有若干这样的文化遗存,比如说英国著名的巨石阵。大家有 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做《苔丝姑娘》?片中苔丝就是死在那个地方。不 过那个要复杂麻烦得多,没有我们这个简单明了。这就是今天我讲的第一 个新的重要发现。 下一个,我想谈一下济南大辛庄发现的甲骨文。 这个发现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使我们传统的观念有很大 的变化。在济南的郊区,有个地方叫大辛庄,行政编制它属于王舍人镇。 大家知道,王舍人镇在30年代殷墟发掘的时候就进行过调查。大辛庄遗址 是个商代的遗址,首次见于报道是在1935年,发现的时间还早一点。大家 知道殷墟发现确实震惊了世界,属于中国考古学上最重要的发现。殷墟是 一个商代遗址,那么其它地方还有没有商代遗址呢?对这个问题曾经进行 了很多的探讨和调查,发现了一些,但不是很重要。 大家知道在甲骨学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加拿大的明义士, 字子宜,他在安阳那个地方传教,收购了很多的甲骨,做了研究,后来到 了齐鲁大学,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他到那里当教授。在一起的还有一个 英国人,中文名字叫林仰山,也是一位汉学家,50年代他走了以后,任香 港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林仰山和明义士为齐鲁大学收购了很多古物。当 时有人拿了些陶器等东西来看,明义士对安阳是非常熟悉的,看到有些东 西与安阳的非常像,就问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的,经查是从大辛庄。那 个时候大辛庄离市区很远,现在就在市区的边上,去调查就发现,大辛庄 是个很重要的商代遗址。这个消息由林仰山在刊物上发表,这是大辛庄遗 址的最早记载。当时出土的有些东西特别值得注意,例如白陶,它是非常 珍贵的遗物,除了殷墟之外,在别的地方罕有典型的白陶,但是大辛庄有 。实际上很多年间,我认为大辛庄这个地方很可能出甲骨文,因为它有青 铜器,有白陶、玉器,各种各样珍贵的东西。(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