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与批判观念

视觉文化与批判观念
作者: 刘世洁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视觉文化与批判观念
ISBN: 9787577202037

作者简介

2016年硕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美术史。在读期间曾于《美术观察》《美术》等核心期刊及《天津美术学院学报》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艺术批评。2017年、2018年参与郑工教授主导的《中国美术年鉴》省级课题研究,2020年参与冷先平教授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吉祥图像风格变迁及其传承研究》国家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研究生在读期间,曾以实习生身份在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从事兼职编辑工作。

内容简介

对约翰·伯格的艺术批评及视觉理念展开研究,存在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第一,完善对约翰·伯格的认识。近几年,国内对伯格的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译介,这从客观层面说明伯格的理念及思考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从译介的整体状况来看,我们对伯格的艺术批评与视觉理念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大多数研究者的视野依旧局限在《观看之道》,并以这部纪录片来概括伯格的全部贡献。然而,仅以其早年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书籍对其进行盖棺论定,显然是不全面的。 第二,伯格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支撑伯格不断进行创作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他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的喜好,另一方面则来自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性与抗争性。前者使他长久以来保持着对图像的敏感和进行生活化的素描,后者使他致力于图文批评。伯格早期为《新政治家》与《论坛报》撰写艺术批评时,便时常因为言辞犀利而激起部分读者的不满。这种不满产生的源头之一,便是他激进的左翼思路。 “The Many Faces of John Berger”,Ratik Asokan,The New Republic,December 30,2015.伯格赞赏莱热、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米勒和库尔贝,而对于亨利·摩尔、弗朗西斯·培根和毕加索等名家,伯格则认为他们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了。伯格的这种观点,展现了其政治身份的深刻影响,当然也定会招致反对的声音。另外,伯格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与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也影响了公众对他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和认识。而我们在今天谈论这个问题时,是从来不会考虑“左翼”与“右翼”的定位的。甚至对于当今青年人来说,这些概念已经逐渐丧失原有语境的意义与内涵。然而这却是研究欧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是那个时代引发激烈争论的典型立场与标志性身份。只有明确这个概念,才能更深入认清伯格理念的意义与价值。伯格早期的批评是十分有力的例证,应当尽量还原当时的左翼知识分子语境,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伯格移民前后的思想转折问题。 第三,伯格是一个社会艺术批评家,而非学院的理论研究者。笔者无意将艺术理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相互对立,但不能否认,直到现在这三者间的话语权也并不完全对等。毫无疑问,艺术史、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是依旧有一种挑衅的理念徘徊在研究者们的思绪之上。美国艺术史研究者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在《判断缺席的艺术批评》(On the Absence of Judgment in Art Criticism)中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学院中的艺术史学者倾向于更具历史信息及学术背景的批评,而对报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 约翰·伯格被梁文道称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与传统批评家不同,伯格并非纯学院出身。从他的作为来看,伯格更多显现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