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长安
原售价: 129.80
折扣价: 80.48
折扣购买: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修订版)
ISBN: 9787510709425
罗三洋,男,1979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1985年随家庭移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市八一中学。1998年赴德国留学,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留学期间翻译了约达尼斯《哥特史》,并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连载《上帝之鞭——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受到读者好评。2006年回国后继续创作,出版有著作《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罗马的黑人皇帝》、《袁本初密码:东汉帝国掘墓人与三国大势揭幕者袁绍》《古代丝绸之路的绝唱:广东十三行》等。
勃艮第人相信,在离开沃尔姆斯原住地之前,他们的祖先曾经将大笔的财宝沉入莱茵河中。著名的《尼伯龙根之歌》即将从这里唱响,歌中的勃艮第国王“巩特尔”(又译作“君特”)就是君狄卡留,而胡王“埃策尔”当然也就是阿提拉。这部史诗的主要人物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但故事情节几乎全是勃艮第人的杜撰或歪曲。《尼伯龙根之歌》的真相应该是:居住在沃尔姆斯附近的勃艮第人因为一些小事得罪了罗马人,罗马人于是召来胡王埃策尔,他攻陷沃尔姆斯,将巩特尔、克里姆希尔特、希尔德布兰、西格弗里特、哈根等勃艮第贵族全部杀死或俘虏了。但是有哪个日耳曼人乐意听这样的故事呢?所以为了流传下去,它必须接受情节被彻底颠覆的命运。由尼伯龙根史诗发展而来的《指环王》和《尼伯龙根的指环》都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文艺作品,然而尼伯尔家族的宝物至今却无人能够发现,也许它们真的还沉睡于莱茵河的某段河床深处。 阿提拉并没有在沃尔姆斯停下脚步。在埃提乌斯的指引下,他的军队继续向西南方推进,兵锋直指西哥特王国的新首都图卢兹。他们选择了沃尔姆斯-梅斯-沙隆-特鲁瓦-巴黎-奥尔良-图卢兹这条路线,阿提拉本人这次并未随军前往西哥特王国,但日后他还是会踏上这条道路。西哥特人对这次战争有些猝不及防,埃提乌斯一举攻克了他们的东部重镇阿雷拉特。但此后战局便急转直下,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前后共持续了4年。公元439年,埃提乌斯的副将李托利乌斯终于推进到了图卢兹城下,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的全部主力都云集于此。 李托利乌斯与埃提乌斯一样,也曾长期在胡人之间生活,受胡人习俗的影响颇深,他率领的这支军队主要就是由胡人组成的。大战之前,他按照神秘的东方萨满教规,烧烤新鲜的山羊肩胛骨,观察骨片上烧开的裂缝。占卜的结果是大吉,李托利乌斯于是下达了立即进攻的命令。这次战役的结果却是巨大的灾祸:时过境迁,胡人那些往日令人敬畏的飞箭已经不再能够对西哥特重骑兵的甲胄造成伤害,他们被团团包围在狭窄的加龙河谷里,再也无法施展高明的马术,结果一排排地死在西哥特人的长矛和标枪之下,李托利乌斯本人也被生擒。得知这一噩耗,埃提乌斯赶紧花大价钱向提奥多里克求和,等来的却是心腹爱将的首级。图卢兹战役在军事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胡人轻骑弓箭手对日耳曼重骑兵和重步兵优势的终结,从此之后,胡人只能依靠灵活的战术和高明的外交政策来保持对日耳曼人的优势了。即便是在胡国内部,日耳曼人的位置也变得日益重要,胡王室成员自身更是通过通婚,走上了日耳曼化的道路。 正当西哥特人与西罗马人和胡人激战之时,君士坦丁堡的朝廷里爆发了激烈的党争。提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切里娅和欧多西娅皇后为了争权夺利而公开决裂,两个女人不断地从首都轮流出走,把皇帝折腾得焦头烂额。提奥多西二世虽然“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但是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位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公元438年,他经过长期筹备,颁布了世界法学史上里程碑般的《提奥多西法典》,成为日后《查士丁尼法典》和大陆法系的基石。与前世的罗马法典相比,《提奥多西法典》显著地突出基督教的地位,而且首度将打压犹太人的政策列入法典,这是君士坦丁以来罗马帝国基督教化的必然结果;提高了奴隶、欠债人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地位,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奴隶制在民族大迁徙的打击下走向没落而使然。另一方面,《提奥多西法典》又执行着鲜明的双重标准。古代的罗马法对于全体公民基本一视同仁,而《提奥多西法典》却规定,在犯有同样罪行的情况下,富贵者应该被减免惩罚的力度,而贫贱者则不能得到赦免。“富贵者”的标准主要是看他的私人土地和金钱财富数量,以及是否在政府内任职,而不是他是否出自名门,反映出民族大迁徙时代新贵的崛起与旧豪门的没落。故此,《提奥多西法典》可以称为西方封建时代的第一部法典,中世纪的欧洲小邦林立,重商主义抬头,农奴制度盛行,都是受了这部法典的间接影响和法律支持。 在外交方面,提奥多西二世主要受大将军阿斯帕和大太监兹斯托马斯的影响,前者强硬,而后者软弱。公元440年,萨珊波斯入侵叙利亚,阿斯帕受命前去抵抗,造成东欧前线兵力空虚。听到这个消息,布勒达当机立断,决定再次南下。在马尔古斯主教的指引下,他长驱直入,蹂躏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此时,阿提拉却无所作为,也许是图卢兹战役的惨败带给了他过大的损失,一时还难以恢复元气。他休整了将近两年,才在公元442年跟上来当“摘桃派”。但在一座名叫阿西慕斯的小城下,阿提拉损失了大量的部队,还被俘虏了一些人,只得狼狈撤退。与此同时,布勒达的军队则进展顺利,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东罗马帝国被迫在公元443年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阿德里亚堡条约》,向布勒达赔款6000磅黄金,并把以后每年的贡金提高到2100磅黄金。 现在轮到阿提拉谈判了,他首先提出要惩办阿西慕斯的军民,也就是赔偿损失,并交还战俘。君士坦丁堡的诏书发出去了,阿西慕斯军民的回答倒也干脆:“钱?没有!俘虏?杀了!”还剩下两个活口,但阿提拉必须用阿西慕斯城在战争时期失踪的两个小男孩来交换。阿提拉找遍全军的帐篷也没有发现那两个小男孩,这才发现上当了。他十分窝囊地到阿西慕斯城下去道歉,谴责自己的无能,总算得到了阿西慕斯军民的“谅解”,要回了那两个战俘。阿提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铜板也没有捞到,这是他终身的奇耻大辱,毕竟布勒达在公元443年到445年间共从东罗马帝国获得了不低于一万磅黄金的收入。 从东罗马帝国与胡人签订的历次条约可以看出,布勒达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阿提拉,而两人之间的关系自公元441年后就一直趋于恶化,当时布勒达与阿提拉之间曾经为一名叫做泽科的罗马喜剧演员闹得不可开交。在《阿德里亚堡条约》签订之后,或许是出于嫉妒或贪婪,阿提拉决定与布勒达最后摊牌。三位此时臣服于胡人的东日耳曼国王——格皮德国王阿尔达里克、东哥特国王瓦拉米尔和斯基尔国王埃迪卡——在他的阴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公元445年初,布勒达在打猎中突然去世,据阿提拉的亲信说是被鹿顶死的,可是谁也不相信他们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布勒达生前颇受百姓爱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意思便是“布勒达之城”。如今,布勒达的部下决心为冤死的国王报仇,但他们群龙无首。在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阿提拉在同胞的尸体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帝国”。 无论夺权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在吞并了兄长布勒达的领土和部属之后,阿提拉此时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他的帝国疆域西至莱茵河,东至里海,北至波罗的海,南至亚得里亚海-黑海-高加索山脉一线,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比同时期中国南北朝的总和还要大,而且全部是游牧民族喜爱的平原。他的军队号称控弦五十万,上百个蒙古种、突厥种、日耳曼种、伊朗种、斯拉夫种民族向他臣服,东罗马、西罗马、萨珊波斯帝国和周边无数的小国都必须向他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猜测,阿提拉打算征服南方的三大帝国,最后统一全世界。此时,从西方的西哥特、西罗马、东罗马、萨珊波斯,到东方的悦般、寄多罗、嚈哒、柔然、北魏和刘宋,地球上的各个主要国家都处于衰败或动荡之中,只有阿提拉的帝国欣欣向荣。看上去,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罗马帝国的毁灭,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刀山与血海,墓碑与史册,一段波澜壮阔的古代欧洲动荡史;武力与强权、野蛮与文明的碰撞——帝国卧榻之侧盘踞的雄狮;民族演变,国家由世界大国建立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