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原课程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原课程教材)
作者: 编者:魏智渊|责编:章勤璐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原课程教材)
ISBN: 9787540790271

作者简介

魏智渊,魏智渊,男,曾用网名铁皮鼓,陕西咸阳人,1973年生。专注于教师培训和学校改造,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北京南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人,并创建河南后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曾先后兼任多所学校校长。著有《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等作品。

内容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 在基础教育界,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他既拥有深厚的学养(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又有漫长而扎实的实践(长达三十年之久),并且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所举世闻名的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对我们而言,幸运的是,他还以超乎寻常的勤奋,把这一切思考记录了下来。这几方面的成就,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既成为一座活的教育学宝库,里面蕴藏着大量的细节,或者说活的教育学细胞,可能源源不断地给后代的人们以滋养。 ? 遗憾的是,虽然苏霍姆林斯基读者众多,但这座教育学宝库的能量,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有许多因素妨碍了能量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并不系统的写作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读者的教育学素养与苏霍姆林斯基之间的巨大差距,等等。这导致了许多人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更多赞叹,但却不得其门。而赞叹往往源于一鳞半爪的“收获”,例如感动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勤奋或者对学生的爱,或只看到他对阅读的强调,等等。显然,这导致了相当程度上的误读,以及对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贡献的忽略(尤其是智力方面的成就)。 ? 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尝试从苏霍姆林斯基众多的著作中抽取框架,梳理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基本结构,然后将他的著作择其精要,依据结构重新编排,并指出其中的关键,以协助读者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真正贡献,并使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 作为编著者,自然希望本书得到合适的使用,所以不揣浅陋,编写此指南,供读者参考。 ? 一、本书中的关键知识(第一套大纲) ? 本书的核心,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 ? 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 真正地理解和内化这一循环,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关键。在这一循环中,包含了若干关键概念,它们对循环本身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的关键知识。 ? (一)自尊心 ? 如果承认成长首先是内在之事,那么便需明白,自尊心是成长的关键因素。 ? 而作为教师,可能摧毁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加强学生的自尊心,这又取决于三种重要因素。 ? 1信任 ? 2评分 ? 3个别对待 ? 什么是信任?如何评分?个别对待如何可能?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十分关键,它不仅仅是教师改变姿态,更是高度专业发展的结果。能否正确地回答这三个问题并形成信念,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并且是根基性的。 ? (二)智力 ? 智力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核心,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和误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脑力劳动过程以及对知识的长期研究中。这些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化为一些非常精彩的观念。 ? 1两套大纲 ? 两套大纲是容易误解的概念,第一套大纲实质上就是教学内容,第二套大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独特贡献,是为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 ? 掌握这组概念的关键,是有两套大纲意识,并且能越来越成熟地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两套大纲。 ? 2自动化读写 ?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独创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段尤其重要,它也揭示了相当一批学生在高段以及中学落后的原因。掌握这一概念,对提升小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 3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 ? 在这里重要的是对随意识记的强调,知识如何活起来而不是被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存储下来?理解随意识记的原理是关键。 ? 4交集点 ? 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哪里?交集点这个概念源于对思维机制的深刻洞察,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有启发意义。 ? 5思维课 ? 这是针对低段以及学前儿童经验匮乏时的一种非正式教学方式。 ? 6直观性 ? 这是一个颇多误解的问题,诸如“语文教学生活化”等提法中,都包含了对直观性的误解。掌握这一概念,要真正地理解直观性的含义以及目的,并且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直观性。 ? 7劳动与智力 ? 这里探讨的是劳动中的智力因素,是直观性探讨的延续和扩展。显然,非常有利于纠正现在许多学校对劳动的片面认识(例如,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割开来)。 ? 在智力部分,还要尝试将这些分散的概念再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依赖于对下列问题的再思考。 ? 1不同阶段学生的脑力劳动究竟是怎样进行的? ? 2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辨识后进生的类型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补救? ?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 ? 这一部分的关键,是理解下面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1全面(或丰富) ? 2个性 ? 3和谐 ? 这一原理,显然同样适合于班级。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取决于你对下述问题的思考: ? 1在你的资源条件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孩子精神生活的丰富? ? 2在你的学校(班级)里,孩子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吗?你如何保证? ? 3你如何确保在班级整体水平与孩子个性发展之间,在主要领域的学习以及孩子的个人兴趣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或者说和谐? ? (四)道德教育 ?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但要真正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回答的,从而将他的道德概念进行清理,与我们头脑中习焉不察的道德观念区分开来,然后,厘清下述概念: ? 1道德习惯与道德气氛 ? 苏霍姆林斯基是反对枯燥地说教的,他希望一切环境都具有教育含义。 ? 2自我教育 ?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要理解: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 3集体教育 ? 这是教育中的重大因素,但集体教育有利有弊,分寸感在哪里?把握原理分寸,是掌握的重点。 ? 4劝诫、表扬、惩罚…… ? 这些经常用到的策略,应该如何在情境中正确使用? ? 本章附录了不少案例,研习这些案例,有利于内化本章相关知识。 ? (五)家校合作 ? 苏霍姆林斯基的家校合作做得细致深入,他以这种方式改变了社区,履行了学校的社会责任。 ? 在这一部分里,可以学到一些细致的家校沟通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问题:我如何有效地构建家校关系?并且能为每学期列出计划?如果你是校长,或许还可以考虑学校与社区如何更密切地互动。 ? (六)教师发展 ?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但搞清楚下列问题是重要的: ? 1教师如何爱学生 ? 当然,这包括了为什么要爱学生等问题。这个问题的重点,是理解“教师之爱”,或“睿智之爱”意味着什么? ? 2如何为自己设计阅读路径 ? 这个问题涉及知识结构,以及本体性知识诸问题。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目前的状况,为自己找出一条合适的阅读之路。 ? 3关于教育写作的问题 ? 这涉及多种写作:计划及总结、教师日记等。 ? 4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 日常教育教学应该是研究性的,但研究应该如何进行? ? 学习这一章,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反思,然后逐渐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 ? (七)学校文化 ? 学校文化部分是给校长及相关领导看的,普通教师选读其中部分内容即可。 ? 这部分的核心,不是构建一个学校文化的体系,而只是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真正核心? ? 在这个背景下,当然也有另外一些重要概念: ? 1传统与仪式 ? 2听课、评课与分析课 ? 合宜的阅读路径,明晰的要点提示。 一本对教师专业发展极有帮助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是教育学宝库,闪光的细节,活的教育学细胞,巨大的能量。 怎样阅读?精华在哪里?本书提取框架,梳理结构,提炼精髓,择其精要,指出关键。以协助读者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真正贡献,获取能量。 苏霍姆林斯基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他既拥有深厚的学养(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又有30多年扎实的教育实践,并且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所举世闻名的学校——帕夫雷什中学。他还以超乎寻常的勤奋,把一切教育思考记录下来。这几方面的成就,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成为一座活的教育学宝库,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细节,它是活的教育学细胞,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后代的人们以滋养。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苏霍姆林斯基更多的是赞叹,却不得其门。而赞叹往往源于一鳞半爪的收获,如感动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勤奋和对学生的爱,或只看到他对阅读的强调,等等。显然,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读,以及对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贡献(尤其是智力方面的成就)的忽略。 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尝试从苏霍姆林斯基众多的著作中提取框架,梳理出基本结构,然后将他的著作择其精要进行阐述,指出其中的关键,以协助读者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真正贡献,真正地发挥这座教育学宝库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