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道(共5册)(精)

玉道(共5册)(精)
作者: 编者:王伟斌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35.00
折扣价: 477.75
折扣购买: 玉道(共5册)(精)
ISBN: 97875108765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辨玉之道,首德次符 天地清正,鸿蒙之初,洪荒时代的先辈们虽仍懵懂于 万物,但是对于玉与石,如本能一般,已有了区分。如同 《尚书》所记称,青州盛产“次玉之石”,如若没有上下 好坏之分,又何来“次玉”一说?如若没有对玉石品质和 对先祖的纪念与情怀,产自于神州西北的和田玉石,又如 何突破遥远的路程与自然的阻力,东达中原,并成为真玉 与国玉之说? 先民们在取玉、用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 套对玉石的评判标准,而这种评判也随着社会的演变和人 们对玉石的认知改变而不断地调整,这套标准一直在隐性 的、约定俗成地执行着,从来没有被严格地用文字规定出 来,直到1921年的民国时期,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出 版了一本名为《石雅》的书,其中介绍了古今中外各类玉 石,并且首次总结性地提出了古人辨玉的标准:“古人辨 玉,首德次符。”并进一步解释道:“先秦贵德不贵符” 。至此,“首德次符”的辨玉标准被世人熟知,同时也引 发了更进一步的讨论。 “德”和“符”是古籍中用来描述玉石的比较常见的 两个字,章鸿钊先生特意选出这两个字,并指出古人是围 绕“德”和“符”的关系来辨玉之高下的。在他的玉石评 价系统中,“德”指的是玉的质地,“符”指的是玉石的 色泽。“首德次符”指的是在用玉之时,最先要品评玉石 的质地,接着再品评玉石的色泽,而质地的重要性要优于 色泽。 、 章鸿钊先生的观点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很高的学术价 值,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 关于“德”与“符”的定义,“德”指的是玉质,并没有 太大争议,无论是管子还是孔子,在论述玉德时,所用的 “温润以泽”“邻以理者”“坚而不蹙”“廉而不刿”“ 鲜而不垢”“折而不挠”等等都是在描述玉的质地。 “符”字,章鸿钊先生解释为:“若言符,则如王逸 《玉部论》以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纯漆 ,为玉之符是已。如今思之,言德尚矣,言符末也。”可 见他认为“符”字仅指颜色而言。而实际上,“符”字在 古籍中与玉同现时,意义更为广泛,《管子》中的“藏以 为宝,剖以为符瑞”指的是吉祥的征兆和迹象,《三国志 》中的“剖符授玉”指的是带皮的玉石,而《朱子语类》 中的“若合符节”则指的是一种象征地位和权力的凭证。 实际上在上古时期,符是一种专门的玉器类别,类似于兵 符。所以将“符”完全解读为颜色,似有偏颇。 早期的先民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做支撑,辨玉无非是靠 眼睛与双手,眼睛感受颜色和外形,双手感受质地。而结 合上述引用的记载,“符”可能除了颜色,还包括外形在 内。不过,玉石从原料到玉器,经过了多轮次的切割、雕 琢、打磨,玉的外形一直在变,所以颜色成为“符”的主 要内涵了。 章鸿钊先生在阐释“首德次符”的观点时,进一步说 到了“先秦贵德不贵符”。先秦时期的最后阶段,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