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黄庭坚/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人文江西丛书
作者简介
徐徐,简约的南方女子,内心沉静温和,喜爱阅读,闲时写作,文风简净清雅。著有短篇小说集《祭红》、散文集《暗香》,参与编著《王隆夫艺术全集》。现就职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安局,系中国公安文联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江西省公安文联理事、景德镇市作协副主席。
内容简介
如今,穿过人生的雾霾,两人终于见面了。那一 年,苏东坡49岁,黄庭坚41岁。 是年三月,黄庭坚受宰相司马光的推荐,与范祖 禹、司马康共同校定《资治通鉴》,十月,又被任命 为《神宗实录》检讨官、集贤校理。他的岳父孙觉升 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舅父李常升任户部尚书。苏 东坡也于九月再度升迁,官至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 诰。翰林院学士是个重要而显赫的岗位,负责掌管重 要官员任命书的起草,以及国书、赦书、德音、大号 令等的撰述,兼管书画技艺的翰林院,并可随时由皇 帝差遣执管其他事宜。 苏东坡在接任翰林院学士之前,曾经谦逊退却, 并推荐黄庭坚以自代。在《举黄庭坚自代状》中,他 写道:“蒙恩除臣翰林学士。伏见某官黄某,孝友之 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代。举以自代,实允公 议。”虽然朝廷人事安排并未受影响,但苏东坡评价 黄庭坚的十六个字:“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 妙绝当代”,准确,高妙,充分表达了对其人品和文 品的推崇。后世之人评价黄庭坚,大多要用上这句话 。 元佑年间的汴京城,以苏东坡为核心,聚集了一 批卓越的文人学士,推动了北宋文坛的文学繁荣,成 为宋代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黄庭坚 和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便是其中的翘楚,并称为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三人是于元祜 元年(1086年)四月,在苏东坡主考的选拔考试中, 被选人京师各馆阁任职的。黄庭坚在4人中最年长, 秦观和晁补之都与他早有交往,并曾向他请教学问。 张耒在4人中最年轻,比庭坚小9岁。张耒他虽然之前 未与庭坚见过面,但亦对他仰慕已久。后又加上陈师 道、李庶二人,称为“苏门六君子”。京师相聚后, 他们共推苏东坡为宗主,彼此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成为终生不渝的金石之交。 当年,21岁的苏东坡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时,欧 阳修是主考官。欧阳修当时是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 士,也是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他读到苏东坡的试卷 后,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连声称赞是好文章,自己 看不够,还拿给其他考官传看。只是,欧阳修认为如 此言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文章,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 才写得出,为了避嫌,他把这篇本应获得第一名的文 章,改为第二名。苏东坡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名列 第二。放榜时,苏氏父子尚偏居于京城南园的一所旧 宅子里,庭院中还残留着荒芜的痕迹。身为高官兼恩 师的欧阳修却主动上门探望,完全没有架子。他跟同 僚梅圣俞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 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他看到比自己小30岁的苏 东坡后来居上,没有一点嫉妒之心,反而加以扶持, 积极向朝廷推荐,放手让他大放光彩。师生闲谈时, 探讨各种问题,难免产生分歧,每每被苏东坡驳倒时 ,他不但不生气,还哈哈大笑,笑声中饱含着文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