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插图经典:悲惨世界(插图珍藏版)(全5册)

后浪插图经典:悲惨世界(插图珍藏版)(全5册)
作者: 著 者:[法] 维克多·雨果 绘 者:[法] 古斯塔夫·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54.80
折扣购买: 后浪插图经典:悲惨世界(插图珍藏版)(全5册)
ISBN: 9787559459985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 译者简介 潘丽珍,1943年生,现居上海。解放军外语学院法语教授,法语翻译家。代表作有:《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蒙田随笔全集》(合译)《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屋顶轻骑兵》《海底两万里》等。 绘者简介 古斯塔夫·布里翁 (Gustave Brion,1824—1877),法国插画家,1847年在巴黎的沙龙首次亮相,作品受到广泛关注,被米卢斯美术馆、法国南特美术馆、斯特拉斯堡美术馆等地收藏。

内容简介

正文赏读 作者序 只要由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厄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尔 第一部芳蒂娜 第一卷 善 人 一 米里埃先生 一八一五年,夏尔-弗朗索瓦-比安维尼·米里埃先生在迪涅[ 迪涅,位于法国东南部,为上阿尔卑斯-普罗旺斯省的省会。]任主教。这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自一八〇六年起,他就是迪涅的主教了。 当他赴任迪涅主教时,社会上对他有一些传闻和议论。尽管这个细节与我们要叙述的故事并无实质的关系,但在这里有必要提一提,哪怕是为了精确和全面。但凡传闻,不管是真是假,不仅同被传者所做的事有关,而且常涉及他们的人生,尤其是他们的命运。米里埃先生的父亲是埃克斯[ 埃克斯市,位于法国南部。]法院的参事,一位穿袍贵族。他父亲为让他继承父业,在他十八或二十岁那年,就早早给他娶了亲。这在穿袍贵族中是较为流行的做法。米里埃先生虽已成婚,据说仍不绝绯闻。他身材不高,却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幽默风趣。他的整个青年时代,都是在社交界蹉跎岁月,混迹于女人中间。大革命[ 指一七八九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事态迅猛发展,穿袍贵族惨遭杀戮,他们被逐出家园,走投无路,四下逃亡。革命一爆发,夏尔·米里埃先生便逃亡意大利。他妻子罹肺病已久,客死异国他乡。他们无儿无女。此后,米里埃先生的命运如何呢?法国旧制度分崩离析,他个人家破人亡,九三年悲剧[ 一七九三年,法国革命党人实行恐怖政策,大量处死贵族。路易十六国王就是在那一年被处死的。]层出不穷,而这些可怖的悲剧,在流亡异国的法国人远远看来,更是面目狰狞,倍感恐怖:这一切是不是使他萌生了弃尘绝世的念头?国家的灾难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生命和财产,但不会使人心灰意冷,可有时,某些神秘而可怕的打击,却会使人心力交瘁,万念俱灰;米里埃先生有生以来只有欢乐和温情,他是不是也遭到了这样的打击而变得心灰意冷了呢?关于这一切,谁也说不清楚。大家只知道,他从意大利回来时,就是神甫了。 一八〇四年,米里埃先生在 B 镇(布里尼奥尔镇)当本堂神甫。他年事已高,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就在拿破仑即将加冕前,米里埃先生为了教区的一件不知什么小事去了趟巴黎。他代表教民,去拜见一些达官贵人,其中有费什红衣主教[ 费什(1763—1839),法国红衣主教,拿破仑一世的舅父。]。 一天令人尊敬的米里埃神甫在会客室里等待红衣主教接见,恰遇皇上来探望舅父。拿破仑见这位老人好奇地注视自己,便转过脸来,突然问道: “盯着我看的这位老头是谁?” “陛下,”米里埃先生说,“您在看一个老头,而我在看一个伟人。彼此都受益。” 当晚,皇帝向红衣主教问明神甫的姓名,不久,米里埃先生便被任命为迪涅的主教。他得此消息,深感惊讶。 再说,有关米里埃先生的流言蜚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无人知晓。大革命前,熟悉米里埃一家的人很少。 任何人初到一个人多口杂、缺乏头脑的小城,总会引来许多谣传。 米里埃先生只得忍受那些飞短流长。他必须忍受,尽管他是主教,而且恰恰因为他是主教。说到底,关于他的那些闲话,也许仅仅是闲话而已,因为这些话不外乎是一些传闻、废话、闲言碎语,甚至连闲言碎语也算不上,照语汇丰富的南方人的说法,只是不经之谈罢了。 不管怎样,他在迪涅居住和任主教九个年头后,所有这些流言蜚语,这些始为小城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已被人们彻底遗忘,无人再敢提起,甚至无人再敢想起。 米里埃先生来迪涅时,带来了一位老姑娘巴蒂斯蒂娜小姐。那是他的妹妹,比他小十岁。 他们只有一个女用人,马格卢瓦太太,与巴蒂斯蒂娜小姐同岁。马格卢瓦太太起初是“本堂神甫的女用人”,现在身兼二职:小姐的女仆和大人的管家。 巴蒂斯蒂娜小姐身材瘦长,面容苍白,性情温和。她是“可敬”二字的理想化身,但不能说可佩,因为一个女人可敬可佩,似乎必须先为人母。她从没漂亮过。她一生都替教会行善,最终连身体也披上了一层洁白和光辉,年迈时就有了一种所谓的“慈祥之美”。年轻时的清癯,到了中年,就成了清澈透明,使她看上去有如天使。与其说她是一个有躯体的处女,毋宁说是一个灵魂。她的躯体仿如影子,几乎一无女性的特征,仅有些许透着微光的物质,大眼睛总是低垂着,她不过是一个灵魂存在于人间的借口。 马格卢瓦太太是个又矮又白又胖的老妇人,成天忙忙碌碌,总是气喘吁吁,一则因为忙不及履,二则因为有哮喘病。 米里埃先生到任后,根据帝国法令,被恭恭敬敬地安顿在主教府内。因为法令规定,主教的待遇仅次于旅长。市长和法院院长对他进行了初次拜访,他也回拜了将军和省长。 安顿停当,全城拭目以待主教行动了。 二 米里埃先生变成比安维尼大人 迪涅的主教府与医院毗邻。这是座石头建筑,屋宇轩昂,美轮美奂,由亨利·皮热大人建于上世纪初。亨利·皮热是巴黎大学神学博士,西莫修道院院长,一七一二年,他是迪涅的主教。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领主宅第。那些套房、客厅和卧室,那个极其宽敞的院落以及供人散步的古佛罗伦萨风格的曲折拱廊,那些树木苍翠的花园,都显得无比气派。饭厅在楼下,朝向花园,是一间富丽堂皇的长廊。一七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亨利·皮热主教大人在这里款宴过几位贵宾,他们是:安布伦亲王兼主教夏尔·布吕拉·德·让利大人、格拉斯的主教嘉布遣会修士安托万·德·梅格里尼大人、莱兰隐修院院长和法兰西隐修院院长菲利普·德·旺多姆大人、万斯男爵兼主教弗朗索瓦·德·贝通·德·克里翁大人、格朗代夫的主教塞扎尔·德·萨布兰·德·福卡基埃大人、御前日常讲道师祈祷室神甫塞内兹的主教让·索南大人。这七位德高望重人物的肖像给这个大厅锦上添花,而“一七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用金字镌刻在一张白大理石桌上。 医院是一座又窄又矮的两层楼房,有一个小花园。到任三天后,米里埃主教参观了医院。参观结束,他把医院院长请到家里。 “院长先生,”他说,“现在贵院有多少病人?” “二十六个,大人。” “这正是我数到的。”主教说。 “床挨床,挤得很。”院长说。 “这正是我注意到的。” “病房就像是卧室,空气很不流通。” “这正是我感觉到的。” “还有,花园太小,当有阳光时,容纳不了康复期的病人。” “这正是我想到的。” “瘟疫蔓延时,比如今年是斑疹伤寒,两年前是粟粒热,有时,病人多达百来个,遇到这种情况,就招架不住了。” “这正是我考虑到的。” “有什么办法呢,大人?”院长说,“只好将就了。” 这场谈话是在主教府楼下那间长廊式饭厅里进行的。主教沉默片刻,蓦然转向医院院长。 “先生,”他说,“您看,这间饭厅能放多少张床?” “大人的饭厅?”院长瞠目结舌,大声说。主教环视大厅,仿佛在用目光进行测量和计算。 “足可放二十张!”他像是自言自语。接着,他又提高嗓门:“听我说,院长先生,我谈谈我的看法。这显然是个错误。你们有二十六个病人,却只有五六间小病房。我们只有三个人,却占了五六十人的地方。我告诉您,这是个错误。您到我这里来,我住到您那里去。把我的房子还给我。这里是您的医院。” 翌日,二十六个穷苦人便在主教府中安顿下来,主教则搬进了医院。 米里埃先生已然一无所有,他们家的财产被那场革命化为乌有。他妹妹领取五百法郎的终身年金,这刚够她在本堂神甫家里的个人开销。 米里埃先生作为主教,从国家领取一万五千法郎的年薪。就在他迁居医院的那天,他对这笔钱做了一劳永逸的分配。我们把他亲拟的一张清单抄录如下: 家用支出清单 小修院 1500利弗[ 利弗,当时的一种货币,相当于一法郎。] 传教团 100利弗 蒙迪迪埃遣使会 100利弗 巴黎外国传教团修道班 200利弗 圣灵会 150利弗 圣地宗教团体 100利弗 各慈母会 300利弗 另:阿尔勒慈母会 50利弗 改善监狱 400利弗 慰抚和解救囚犯 500利弗 解救负债入狱的家长 1000利弗 补助本主教区贫苦教师的薪俸 2000利弗 捐助上阿尔卑斯省义仓 100利弗 迪涅、马诺斯克、锡斯特龙地区 1500利弗 免费教育穷苦女孩子圣母会 施舍穷人 6000利弗 个人支出 1000利弗 共计:15000利弗 米里埃先生任迪涅主教期间,几乎都是这样来安排收入的。如上所见,他把这称作“家用支出”。 对这样的安排,巴蒂斯蒂娜小姐绝对服从。对这位圣女而言,迪涅的主教先生既是兄长又是主教;从自然的角度说,他是她的朋友,按教会的角度讲,他是她的上司。很简单,她热爱他,崇拜他。他讲话时,她俯首恭听;他行动时,她涉足其间。只有女仆马格卢瓦太太偶尔嘀咕几句。刚才已看到,主教先生只留给自己一千利弗,加上巴蒂斯蒂娜小姐的年金,每年不过一千五百法郎。这两个老妇和一个老头就靠这一千五百法郎清苦度日。 而且,若有乡村本堂神甫来迪涅,主教先生还有办法招待他们。那是多亏了马格卢瓦太太省吃俭用和巴蒂斯蒂娜小姐精打细算。 一天,——他到迪涅快三个月了——主教说: “就这点钱,太拮据了。” “就是嘛!”马格卢瓦太太大声说,“大人在城里办事,到教区巡视,省里应给车马补贴,大人从没申请过。这在从前的主教可是惯例。” “对,”主教说,“您言之有理,马格卢瓦太太。” 他提出了申请。 不久,省议会研究他的申请,投票通过每年给他补助三千法郎,立项为:主教先生马车、驿车和教区巡视补贴。 当地资产阶级对此议论纷纷。一位帝国元老院[ 指拿破仑帝国的元老院,由二十四人组成。]议员,曾赞成雾月十八政变[ 法兰西共和国八年雾月十八日,即公元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开始了独裁统治。],并在迪涅城郊领取优厚年俸的原五百人院[ 一七九五年十月,热月党人由资产阶级投票,选举成立了元老院和五百人院。]议员,给司祭比戈·德·普雷阿纳先生写了封措词激烈的密函。我们将原文节录如下: “车马补贴?在一个不到四千人的城市里,要它干什么?驿车和巡视补贴?首先,有必要巡视吗?其次,山区如何跑驿车?连路都没有,只能骑马。阿努堡迪朗斯河上的那座桥,勉强能过牛车。这些神甫都是一路货,又贪又啬。这一个起初装得像个正人君子,现在和其他人没有两样了。他要马车,要驿车。他和从前的主教一样,要过奢侈的生活。 啊!这帮狗神甫!伯爵先生,只有等皇上给我们肃清了这些狗神甫,事情才能做好。打倒教皇!(当时和罗马正在闹矛盾[ 一八〇四年,教皇庇护七世到巴黎给拿破仑加冕,一八〇九年被拿破仑逮捕拘禁在法国。]。)至于我,我只拥护皇帝一人……” 可是,这件事使马格卢瓦太太高兴不已。“这下好了,”她对巴蒂斯蒂娜说,“大人以前只为别人考虑。最后是该考虑一下自己了。该施舍的全施舍了。这三千利弗总算可以归我们了!” 当天晚上,主教写了张清单交给他妹妹。内容如下 马车和教区巡视补贴 医院病人肉汤 1500利弗 埃克斯慈母会 250利弗 德拉基尼扬慈母会 250利弗 弃儿 500利弗 孤儿 500利弗 共计:3000利弗 这就是米里埃先生给那笔钱做的预算。 至于主教不固定的额外收入:结婚公告、宽免费、简略洗礼费、布道费、教堂或小教堂祝圣费、婚礼费等,因为是用来施舍穷人的,主教便向富人狠狠收取。 不久,捐款接踵而来。有钱的和没钱的都来叩米里埃先生的门,前者来捐款,后者来寻求施舍。不到一年,主教便成了一切善行的司库和一切救济款的出纳。一笔笔巨款都由他经手,但这丝毫没能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只保证基本需要,从不增添多余东西。 不仅如此。因为底层的贫困总是多于上层的博爱,捐款尚未收进便已支出,不啻雨水落在旱地上;尽管他常有钱收进,却总是没有钱。于是,他就省吃俭用。 按照惯例,主教们在写训谕和书信时,总喜欢把自己的教名写在头上。因此,出于一种本能,当地的穷人在米里埃主教的一连串名字中,深情地选择了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名字,只叫他比安维尼[ 比安维尼是Bienvenu的音译,是“欢迎”的意思。]大人。我们也一样,必要时也这样称呼他。况且,主教也很喜欢这个称呼。他说:“我喜欢这个名字。‘比安维尼’修正了‘大人’。” 我们不敢说这里所作的描绘完全真实,只能说大致如此。 ◎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为争取人类自由不懈斗争的不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一生,就是19世纪法兰西的整个历史。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罗曼·罗兰 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两百万人参加葬礼。作家莫洛亚说道:“一个国家把以往只保留给君王和将领的荣誉给予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历经十七年命运浮沉,雨果完成这部巅峰之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永不过时的文学巨著。 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现实世界的痛切刻画: 只要是男人愚昧无知,陷于绝望的地方,凡是女人为了一块面包而卖身,以及儿童因为没有学习的书籍和取暖的火炉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惨世界》都会来敲门,说道:“开门,我来找你们了!”——维克多·雨果 以一支锐笔揭露世间悲怆,用一颗慈心描摹人性真情: ★真正有罪的,并非是犯罪的人,而是造成他心灵黑暗的人。 ★光见过男人的悲惨,等于什么也没看见,应该看一看女人的悲惨;光见过女人的悲惨,也等于什么也没看见,应该看一看孩子的悲惨。 ★他们对时代冷嘲热讽,这样,就不必去理解这个时代。 ★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都是战场,都有自己的英雄。 ★审慎的人很少使用“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这两个词语。这个世界显然是另一个世界的前厅,这里没有幸福的人。人类的真正区分,是“光明的人”和“黑暗的人”。 ★俚语不过是一个更衣室,语言要干坏事时,在里面乔装改扮,戴上词语的面具,穿上隐喻的烂衣。 ★这出戏的主角,是社会的受苦人,戏的真正名称是:进步。 ★我们要进入的坟墓,深深透进了曙光。 ★胜利的大歌咏团里只有欢呼的声音,哪里听得见做母亲和妻子的哭声呢? ★其实多多少少没有地位的女人随时都在伤心痛哭,随时都在抗议,只不过她们啼哭的声音抵不过欢呼的声音罢了。 ◎资深翻译名家潘丽珍全新修订译本,字斟句酌,扫清阅读障碍,文本更臻完善; 收录近万字译者新版序言,首次解读主人公命名背后的深意 ——“Jean Valjean还可以有另一个也许更恰当的译法,那就是让·瓦让。” ◎ 搭配海量精美插图,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布里翁专为《悲惨世界》创作200余幅插图,原版插图本于1867年问世,曾获凡·高盛赞:“当没有人能够呈现《悲惨世界》时,布里翁却以无人可超越的方式做到了。” ◎珍藏版装帧设计,按照原书架构分成五册,搭配精致函套,匠心打磨,亮点纷呈: ●函套设计:上印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独自牵马、踽踽独行场景;下印雨果笔下人物群像图——英雄与人民,战争与苦难,生动诠释这广阔的“悲惨世界”中,个体的命运与挣扎。 ●五册本封面:以法国经典配色“红白蓝”为基调,书脊蓝色布纹纸拼接,正封人物插图以金属银墨满版印刷,烫正红色漆片工艺,兼具经典与现代之感。 ●最“雨果”的《悲惨世界》:雨果亲绘环衬图、“雨果自制”藏书票,封底饰以签名印刷: —环衬选用雨果手绘的大海与帆船场景图,与当时风雨飘摇的法国社会相呼应; —藏书票选用雨果于1861年6月在滑铁卢狮子山脚下采摘的三色花照片,当时他正在那里创作《悲惨世界》——虽然花已萎谢失色,但作为壮烈战役和“悲惨世界”的见证者,它将得永存。 ●特别设计“开箱仪式”,风起云涌的法国社会,由你亲手揭开序幕! 函套侧边粘贴黑色锯齿边“黑幕”作为封条,雨果临终前夕,曾吟出诗句:“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让我们撕开黑夜的面纱,取出书籍,进入雨果的文学世界——“是的,谜底终将揭开,斯芬克司终将开口,问题终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