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全面小康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农村全面小康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作者: 陈锡文 韩俊 主编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0.80
折扣购买: 农村全面小康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ISBN: 9787517711551

作者简介

陈锡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韩俊,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和涉农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围绕中国“三农”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建设服务国家“三农”决策的一流智库、培养涉农学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繁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理论的一流学术研究平台。

内容简介

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要坚持乡村振兴“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工作,推动“三农”全面协调发展。 产业兴旺是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就业机会更多地留在农村,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分享给农民。 生态宜居是关键,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实现生态宜居的过程,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在乡村和谐共生的过程。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保护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乡风文明是保障,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大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治理有效是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治理成本不断增加、治理难度不断加大。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用好用活现代治理资源和治理方式,也充分发挥传统德治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生活富裕是根本。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9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2.64 ∶ 1。2020 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农民增收形势较为严峻。要加快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长效机制,通过繁荣乡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针对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环境脏乱差等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民生问题,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改善农村面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书共分16章,分别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思路、“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资本人才等要素下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从公共卫生事件到粮食安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全面小康短板及补短板、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角度展开研究,为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提供政策解读和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