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70.00
折扣价: 140.76
折扣购买: 骆驼船长:梅贻琦与清华大学
ISBN: 9787100245067
金富军,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校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清华大学留学管理研究(1909-1949)》《周诒春图传》《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档案里的清华》等,主编《清华大学一百年》《周诒春文集》《蒋南翔青年运动与青年工作文集(1932-1952)》等,发表论文多篇。
梅贻琦是清华校史上有卓越贡献的校长,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一生与清华结缘,1909 年考取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出国,1915 年起服务于清华,直到1948 年底离开。梅贻琦曾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形容彼此的深厚关系。 从1915 年到清华任教至1931年出任校长前,梅贻琦从教授到教务长、从教务长到代理校长,从完成接管到出任留美学生监督,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又从中心到边缘的过程。因缘际会,1931年,罗家伦、吴南轩、乔万选等先后败走清华,翁文灏无意清华校长,教育部内李(石曾)蔡(元培)之争中李占上风,才有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在清华的崛起和担任校长,并非一路坦途,更非一蹴而就。他是1909 年第一批直接留美生,是清华人中的前辈;他从1915 年起在清华任教并出任教务长,是清华学校的旧人;他的人品和能力为各方认可,逐渐成为少壮派核心;他协助清华顺利完整地被接收,是学校的功臣;他兢兢业业担任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是留美校友的良师益友。正是在各种困难、风潮之中,他的崇高人格、谦冲作风、牺牲精神、宽广视野,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逐渐为各方认可。在罗家伦、吴南轩败走清华,乔万选到清华校门而不得入,学校面临种种困境的情况下,得益于国民党内各方势力的妥协、外部环境的相对缓和、校内原有同事的支持等,梅贻琦如囊中之锥脱颖而出,出任校长,并连续长校达17 年,成为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而这绝非梅贻琦刻意追求,实乃不期自至。对学校而言,正所谓乱极而形治。 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表示: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这段话有喜悦,有压力,也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闻报》曾评价:梅贻琦“学术湛深,经验丰富,尤以办事精明干练著称,与清华有深长之历史,出任校长,洵属人地相宜”。“人地相宜”四字可谓点睛破的之语。 1931年9月22日,行政院通过对梅贻琦任命。而这距离“九一八”事变仅四天。这意味着,在校内,梅贻琦要尽快恢复正常校务,结束动荡;在校外,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正是对清华的责任和担当,在梅贻琦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快速发展。教育常态化之外,针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从工学院设立到农业、航空等特种研究所建设,从留学生科目设置到学生派遣,从防毒面具研制到秘密筹建南昌、长沙分校等,学校因势进行了很多调整,处常与求变高度统一。 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是清华之幸,亦是国家之幸。 ——摘自本书《在校长之争中脱颖而出》 坚定的骆驼 勇敢的船长 档案中鲜活的梅贻琦 。负重涉远的骆驼船长梅贻琦出长清华17年,为清华大学的稳定、建设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曾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形容和清华的关系。他的嘉言懿行鲜明地体现出清华风格,他的非凡事功直接见于战时所创造的教育奇迹。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档案为基础材料,梳理梅贻琦在清华大学的具体工作,细致分析梅贻琦领导校务时的工作细节和教育思考。在现有各类传记的基础上,本书通过档案于细微之中,既描绘了梅贻琦为人处事的谦冲自牧,也展现了他在教育工作中的深谋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