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行走](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24/02/20230824021342297.jpg)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在思考中行走
ISBN: 9787555914655
“一个小孩到商店里买糖 ,总喜欢找同一个售货员 。因为别的售货员都是先 抓一大把,拿去称,再把 多了的糖一颗一颗拿走。 但那个比较可爱的售货员 ,则每次都抓得不足重量 ,然后再一颗一颗往上加 。虽然最后拿到的糖在数 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 小孩就是喜欢后者。”这就 是人常说的“卖糖哲学”,它 告诉我们:同样的付出, 仅仅因为方法不同,其效 果是不一样的。 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 ,自己为学生付出了那么 多,却总是没有收获。那 么,读了“卖糖哲学”的故事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 :付出时,我们的方法是 否得当? 实际上,教育也像秤上 的糖,采取的方式不同, 收到的教育效果也截然不 同。 忽然想起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 、作家、翻译家季羡林的 故事,一个是我一位年长 的同事的故事。 1926年,十五岁的季羡 林从正谊中学毕业,考入 了设在北园白鹤庄的山东 大学附属高中文科班。 当时,王岜玉是季羡林 的国文老师,喜欢“桐城派” ,家学渊源,学富五车。 在一堂国文课上,王岜玉 选讲了明代袁中郎的《徐 文长传》,然后出——了 一个题目:“读《徐文长传 》书后”。季羡林从小在叔 父的教导下,一直用文言 文写文章,自觉没什么新 奇,只求能应付作业。可 没有想到,王岜玉对季羡 林的这篇文章大加赞赏, 评日:“亦简劲,亦畅达。” 还把这篇文章定为全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