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 编者:杨芷英|责编:李国庆//贺志红|总主编:张耀灿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43.70
折扣购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1127

作者简介

杨芷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指导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认证的注册心理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发表科研成果6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市级课题9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6项,省部级工作奖励7项,校级奖励3项。2018年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主讲教师,主讲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

内容简介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产生大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研究这些心理现象及其活动的规律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心理因素及其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涉及到教育主客体的大量心理因素,如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品质等,这些因素均会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其一,教育主客体的心理状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比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消极,平和、焦虑,紧张、放松等。心理状态是人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不同的人,其心理活动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状态往往通过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效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二,教育主客体的心理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效果。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人的心理活动体现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过程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活动而进行的信息的储存、摄取、编码和提取等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都属于人的认知活动。情感过程是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人们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相应态度的过程,表现为情绪、情感、激情等。人的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心理活动异常活跃,表现为思维敏捷、感知迅速、记忆准确、想象丰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发送和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期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表现为自制、坚韧、勇敢、果断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均影响其施教和受教过程。
人的一般的心理过程为人的共性,每个人均经过这个心理过程。但人的心理还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带有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们不同的个性心理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个性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三,教育主客体的心理品质影响其对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心理要素的高度凝结,体现了个体人格的优劣、个性的健全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它包括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及个性品质中表现出来的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意志品质以及动机、态度、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性。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和教育对象受教的基础,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