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处世之道孔子为人之道孟子取舍之道

老子处世之道孔子为人之道孟子取舍之道
作者: 编者:宋师道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老子处世之道孔子为人之道孟子取舍之道
ISBN: 97875168220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侵扰 “本心”,指原来的心愿,古时指天生的“善性”。 老子说抱一以为天下式,我们作为普通人欲以“出世心” 行走,要想在纷繁中脱离出来,就要守住内在的“本心” ,即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在意“*”,*不计较“辱 ”,懂得节制内在的**,别为物欲而让心灵背上太多的 负担。同时也应时时保持心灵的“素洁”与“纯粹”,以 本分去滋养人格。 其实,生命的疲累很多时候就是对外在的物欲太过追 求所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守住自己的“本心”,便能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不在意“*",*不计较“辱" 多数时候,人的烦恼皆是因为对“*辱”的过于敏感 而产生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常会因为一时“**”而惊 喜不已,也常会因为一时的“*辱”而恐慌、痛苦不已。 可以说,人们的情绪多数时候都是被“*辱”所掌控的。 那么,人如何才能在现实社会中不*“*辱”的影响呢? 关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 说:“*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辱若惊?*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辱若惊。”在老子看来,* 辱都是相同的,它们都会让人“若惊”。*到*幸,得* 者就会欣喜不已,从而会忘乎所以,容易导致邪行;同时 ,“*”多数都是因别人的恩惠而得,是卑下者会享有的 待遇,得*者就会以得*为殊荣,为了不失去它,就不得 不在赐予者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甚至还会曲意逢迎 ,阿谀谄媚。这既伤害了身体,又摧残着人内在的人格尊 严。同样,*辱也是如此,*辱者心中愤懑,人格同样* 到损害。所以*与辱是同样的,都会损害人的本性。人们 只有看破荣辱,不惊不惧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保全自己 人格的完整、精神的独立。否则,人的内在情绪尚不稳定 ,如何谈得上去干大事,创大业呢?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犹如簇簇繁花,既有火红耀眼 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如果过分地在意“荣”,过分 地计较“辱”,内心就会滋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事实上 ,无论是“荣”还是“辱”,终有**都会成为过去,唯 有坦然视之、淡然处之,才不会使心情被荣辱得失所左右 ,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生活的**。 唐代有个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他当 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 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等 ,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等。 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因为疏忽 ,运粮的粮船失事沉进了河中。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 一个“中下”的评语。这个运粮官得到这个评价,一点也 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卢承庆觉得,此人得到这么 低的评价都没生气,他应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了,觉得 很是欣慰。后来又有一次,卢承庆又对这个人考察,觉得 此人能勇于承认错误,就给他评了个“中中”的等级。这 个运粮官也没有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能做到*辱不 惊,这个人真是不简单。后来又一次,这个运粮官因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