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符号江苏口袋本

东林书院/符号江苏口袋本
作者: 陆阳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6.40
折扣购买: 东林书院/符号江苏口袋本
ISBN: 9787558027574

作者简介

陆阳:1970年生人,文史学者,公开出版专著十余部近300万字,近著有《无锡国专》、 《唐文治年谱》、《薛明剑传》、《胡氏三杰》、《情爱民国》等。

内容简介

在讲学活动中,顾宪成意识到:“*月逝矣,百 工居肆以成事,吾曹可无讲习之所乎?”他迫切感到 必须创设一个*为有效的联络同仁的讲学场所,从而 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有组织的统一活动 。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顾宪成和一批同道学者的 共同努力下,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遗 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 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 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聚众讲学。顾 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又亲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 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 追溯历史,理学由程颢、程颐兄弟开创,并由杨 时传播南方,到南宋分立门户。朱熹一支主张“理” 是超*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先天地而生而又派生 万事万物的,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另一支是 陆九渊,他主张“心即理”,理在心中,这就是主观 唯心主义的理学。在人门方法上,朱熹主张“道问学 ”,由格物致知而上通天理,先做读书的下学功夫; 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要求直指心性,先立其大者 ,反对搞支离破碎的传注工作。 朱学在南宋*到推崇而成为官方哲学,并在元代 得到继承和发扬。到了明代,***继承陆九渊强调 “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 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 ,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王学在明中叶以后盛极一时,大传天下。但到了末 流,王学已经远离了***的初旨,**跳出了名教 范畴,开始出现玄虚内省、无善无恶的片面、**现 象,放荡无所归宿,任性自适,一切无是无非,不务 实学。加**学本身流派众多,且互不为伍,导致当 时儒生思想陷入混乱。 对此,痛心疾首的顾宪成极力兴复宋明理学,立 志将儒家学说重新归置到对习经、研经、传经的正轨 之上。《明史‘顾宪成传》记载:顾宪成“力辟王守 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明史·高攀龙传》 亦云:“初海内学者,率宗王守仁,攀龙心非之。” 在知行观上,顾宪成等东林学者批评了王学末流的只 言本体、 “不说工夫”,强调本体与工夫的合一; 否定了“见(现)成良知”,改造了孟子的“良知良能 ”说,倡导经过“学”和“虑”而达到“良知良能” ,并针对当时王学末流的“空言之弊”,竭力反对空 谈心性,倡导“贵实行”。 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较多,内容丰富,主要采取 “讲会”的形式。讲会活动定期举行,每年一大会, 每月一小会,每隔三*,推选一人为主持。讲会之* ,必举行隆重的仪式,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 授时,与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相互讨论 ,会间还相互歌诗唱和。 无论是“讲会”的形式, 还是“求实”的内容,东林书院的盛装登场,让文化 视野久已滞涩的明朝士林顿时感觉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