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评传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五章“古船”驶来 1986年,因为长篇小说《古船》的发表, 成为张炜文学创作道路上一个值得铭记、极为重 要的年份。当时,“海内一时为之轰动,并波及 海外,人称《古船》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顶峰之 一,称其对国民性的刻画乃‘鲁迅之后鲜见者’ ”(汪家明:《〈秋天的思索〉序》)。这是张 炜进入当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奠基之作,有 了这部作品,当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就再也无 法忘记这个坚定的身影了。那一年,他刚好三十 岁,按照孔子的说法,是“而立之年”。 张炜自己也说过:“1986年我发表了 长篇小说《古船》。这对于我的写作生涯来说, 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书。它虽然仍在写那个半岛 与那条河流,但评论界和读者都似乎不再把它( 包括它以后的小说)看作是‘芦青河系列’了。 这部长篇的影响超过了我以往所有的作品。它发 表不久即引发了激烈争论,并且延续至今。但文 坛与读者对它始终给予热情的维护,他们普遍把 它看成是我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古船》的诞生的确是一件令文坛惊异 的大事。但围绕《古船》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其 中既有文学范畴之内的争论,也有文学范畴之外 的争论。 在当时济南、北京的两次讨论会上,一些人 对《古船》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据何启 治记述:“第一,作者运用了《共产党宣言》作 为隋抱朴性格突破的依据,却没有把握好《宣言 》的基本主题:阶级斗争。如何看待土改以来几 十年的政治、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史诗’应 对此做全面的总结,而《古船》并未达到,作者 对土改这段历史的主流并没有足够的表现。第二 ,小说对鲁迅所说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没有足够 的挖掘和表现。小说对赵家的描写缺乏人物系列 ;李家没有摆在这个重要位置上;而隋家的抱朴 则是具有奥勃罗莫夫性格的人物,想得多,做得 少……高大全式的人物是没有的,但高大的人物 是有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是有的。像《古船》 这样的小说应该让这样顶天立地的人物占有一定 的位置。”(何启治:《从〈古船〉到〈白鹿原 〉》) 何启治是《古船》发表的终审者,也是 两次讨论会的亲历者,他的记述具有权威性。从 这段文字看,那些批评者所掌握的批评工具是何 等可笑:一曰“阶级斗争”,二曰“顶天立地的 人物”。他们对《古船》的要求则是应该“对此 作全面的总结”“让这样顶天立地的人物占有一 定的位置”,显然还没有摆脱那些“概念化”“ 公式化”“高大全”的思维怪圈。他们似乎忘记 了《古船》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一部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