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学术评论版)(精)/文学纪念碑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罗斯十九世纪经典作家,与托尔斯泰并列为俄罗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双峰。代表作有《穷人》《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内容简介
第一部 七月初,一个异常炎热的傍晚,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 巷从住户手里租下的斗室,来到街上,慢慢地,仿佛犹豫 不决地朝K桥走去。 他下楼时顺利地避开了自己房东。他的斗室在一幢高 大的五层楼的屋顶下面,看起来不像住所,倒像柜子。房 东(他向她租了这问斗室,包括伙食和女仆)住着底下那层 独用套间,他每次上街,必定经过房东的厨房门口,厨房 几乎永远敞开着,对着楼梯。于是每次经过,年轻人都有 某种痛苦和胆怯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羞愧、皱眉。他欠 了房东许多钱,很怕和她照面。 并非他胆小怕事,甚至完全相反;但从某个时候起, 他始终处于一种易怒和紧张的状态,仿佛患了多疑症。他 深深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不和任何人来往,甚至害怕见 人,倒不仅仅是怕见房东。他穷困潦倒,然而近来连窘迫 的经济也不再使他苦恼。他已经停止谋生,也不想为这操 劳。其实他根本不怕房东,无论房东打算怎么收拾他。但 停在楼梯上,听她唠叨和他毫不相干的琐事,缠着他要钱 ,威胁,抱怨,而他只能推托,道歉,撒谎——不,最好 像猫似的悄悄下楼,溜走,不让任何人看见。 不过,这一次和债权人照面的恐惧,在他上街后,连 他自己都感到震惊。 “我想干的是什么,还怕这些!”他想,嘴角露出一丝 怪笑。“嗯……对……一切都在人手中,胆小就会失去机 会……这是公理……真想知道人最怕什么?最怕走出新步子 ,说出新意见……不过,我说得太多,因为说得太多,所 以什么也不做。不过,也许是这样:因为什么也不做,所 以说得太多。这是最近一个月才学会的,说个没完,成天 躺在角落里瞎想……豌豆沙皇。我现在去干吗?难道我能干 这事?难道这事当真?根本不当真。无非想多了,自己哄自 己:玩具!对,也许就是玩具!” 街上奇热,还又闷又挤,到处是石灰、脚手架、砖块 、尘土和租不起别墅的人熟悉的夏天特有的臭味——这一 切顿时使年轻人扫兴,刺激了他原本已经脆弱的神经。这 一带众多酒店传出的腥臭,即便不是假日也比比皆是的酒 鬼,为这幅图画抹上最后一道令人反感的阴郁色彩。极度 厌恶的神色刹那间掠过年轻人清秀的脸。顺便说一下,他 长得一表人才,漂亮的黑眼睛,褐发,中等略高的个子, 瘦削,匀称。但他似乎很快陷入了沉思,甚至,准确地说 ,默默出神了。他朝前走去,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也 不想看见这一切。他只是偶尔自言自语,出于他现在已经 自己承认的爱好独白的习惯。此刻,他连自己都意识到, 他的思想有时相当混乱,而且人很虚弱:他已经一天多几 乎什么都没吃了。 他穿得非常寒酸,如果换了别人,哪怕穷惯的人,也 羞于白天穿着这种衣服上街。不过这一带就是这样,随你 怎么穿戴,都很难使人惊奇。邻近的干草广场,众多的酒 店,集聚在彼得堡中区这些大街小巷蜗居的工人和手艺人 ,有时会给街区景色增添许多怪异的过客,因此即便遇见 什么怪物,人们也见怪不怪。年轻人的内心充满对周围世 界的愤怒和轻蔑,尽管他极爱面子(有时出于年轻人的虚荣 心),他在街上最不忌讳的就是自己破旧的衣服。如果遇见 他不想遇见的熟人或者原先的同学,那是另一回事……这 时街上驶来一辆套着高头大马的板车,车上不知为什么载 着一个醉鬼,也不知这个时候载着他去哪里。大车从旁驶 过时,醉鬼突然朝他喊了一声:“喂,叫你呢,德国帽匠! ”旋即用手指着他,不住大声嚷嚷。年轻人突然停下,一 把捂住自己的礼帽。这礼帽高,圆,齐默尔曼出品,但已 十分破旧,整个儿褪成棕红色,满是窟窿和污点,没了帽 檐,还不成体统地歪戴着。但不是羞愧,而是某种近乎恐 惧的感觉攫住了他的心。 “我料到会是这样!”他慌张地嘟哝着,“会是这样! 真糟透了!这种无意的疏忽,平常不过的小事,会把我的整 个计划给毁了!是的,这礼帽太招眼……太怪,所以招眼… …我这身破衣服一定得配大盖帽,哪怕旧的贝雷帽也行, 就是不能戴这顶帽子。这种帽子没人戴,一俄里外都会瞧 见,都会记住……主要是记住了,往后就是罪证。这种时 候,应当尽量不惹人注意……小事,小事重要着呢!……历 来就是这些小事毁了一切……” P1-3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座高峰。连绵的悬念,跌宕的情节和急促的文字,使小说始终具有紧张感、压抑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书还辑录了传记作者和批评家的经典评论文章数篇,有利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审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这部伟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