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创业没有时间表)
作者简介
胡以贵,哲学硕士,薪酬设计专家,实战管理专家,团队复制系统建设导师。曾在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管,在企业管理方面,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对小米科技及雷军有深刻研究。
内容简介
第一 创业如跳崖,你准备好了吗? 雷十条:创业者的葵花宝典 创业不是田园牧歌,也不是风花雪月。 在雷军看来,不少人把创业看作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这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是非常不现实的。雷军还认为,有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创业,有的人为了面子和虚荣盲目去创业,这样的创业注定会很坎坷! 作为杰出的创业者,国内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创业领域见证并经历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后,雷军总结出创业必须遵守十条原则: 1.能洞察用户需求,对市场极其敏感。 2.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 3.最好是两三个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创业。 4.一定要有技术过硬并能带队伍的技术带头人。 5.低成本情况下的快速扩张能力。 6.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加分。 7.做最肥的市场。 8.选择最佳的时间点。 9.专注、专注再专注。 10.业务在小规模被验证。 这十条被称为创业者的葵花宝典。 创业需要勇气,但成功却不是只是靠勇气就能做到的。 1987年,雷军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读完大学二年级之后,他已经不满足于校园生活,准备闯荡江湖了。两年混下来,武汉电子一条街上各家电脑公司老板都成了熟人,他们有任何技术难题,都愿意找雷军帮忙。这样,雷军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的“名人”。 在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雷军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做梦: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每台电脑上,梦想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于是,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 1990年七八月,大三暑假。王全国有个同事,和他的一个朋友想办家公司,拉雷军和王全国入伙。他们俩人负责市场销售,雷军和王全国负责技术和服务,股份四个人平分。公司取名为三色(Sunsir),他们希望红黄蓝三原色创造七彩的新世界。他们四个人都没有什么钱,也没有找人投资,最后还是雷军帮公司拿了第一张单子赚了几千元,才开始启动了。 当时公司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没什么套路。每天忙得热火朝天,白天跑市场销售,晚上回来做开发。 这种过家家似的创业,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结果。 当时雷军和王全国对自己的技术相当自信,另外两个人对自己的销售能力非常自信,好像“天作之合”,其实不然。 开公司谁投钱,开张后做什么,靠什么赚钱等等实际问题,他们不仅没有认真讨论过,甚至也没有人认真思考过。既没有对市场和用户需求认真的调查,也没有建立一个真正优势互补的团队,更没有后续资金的保障。更要命的是没有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加分,创业模式也没有被小规模验证,雷军在后来总结出的“雷十条”中的原则,当时一条都不具备。 与很多创业的热血青年一样,他们凭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想当然想象。 公司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团队看起来也很强大,公司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四个人,业务范畴也挺宽的,卖过电脑,做过仿制汉卡,甚至接过打字印刷的活。实际上,帐上基本没什么钱,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没过多久,他们仿制汉卡的技术就被人盗用了,对手一次做的量很大,卖的价钱也便宜,雷军他们的这个产品只好歇菜。 “买卖好做,伙计难当”,只要是合作,就会有争斗。所以,创业者面对的最大威胁有时不是来自团队外部,而是团队内部。当时,这个团队最烦心的一件事,就是有四个股份相同的股东,谁做董事长?谁说了算?这些问题根本不清楚。对于当时的情形,雷军回忆说:“当年二十岁刚出头,不想掺和这样的事情,但他们好几次把我从武大的教室里面叫出来开会,一开就是一通宵。短短几个月时间,董事长改选了两次。” 对于一个创业的公司来说,内耗可以直接抽掉其精神。 高涨的创业热情被残酷的现实一天一天消磨,雷军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自己是否具备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琢磨了好几个晚上,雷军提出了散伙。大家同意了雷军和王全国退出,他们分了一台286电脑、一台打印机和一堆芯片,就离开了。 雷军的大学创业过程就这样惨淡收场了。 失败并不可怕,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真的可怕。后来的事实证明,雷军这次不算成功的创业,没有被浪费掉。 大学毕业后,雷军来到了北京,很快,这位中关村劳模便以孺子牛的精神和骁勇善战的劲头扬名于IT界。后来求伯君拉雷军一起办了金山软件,雷军是1992年1月4号加入金山的,那个时候雷军22岁,雷军加入金山的时候,金山只有五个人,雷军是第六个。?1998年8月12日,金山重组,联想集团入股金山,成为金山的大股东,雷军出任整个金山的总经理,成为了一个专职的管理人员,那时公司总人数不到80人。 当时,受微软等大的软件公司夹击,金山的生存空间较小。2002年雷军特地去上海造访陈天桥,第二年,金山就推出了自己的游戏,但始终未占据重要地位。他还看好电子商务,金山和联想投资的卓越网,后因实在差钱,不得已卖给了亚马逊。总之,互联网的各个方向,金山都尝试过。雷军一直在学习做得最好的前辈,但总是差那么一步,即使是壮盛时期也没有成为过第一名。 他眼见一些等不到上市的高管离开,而那些曾经看着小草一样的公司,忽然间就成了巨人。人尽皆知的中关村劳模,在金山15年,带着金山八年间五次冲击IPO,终于上市。 在金山的日子,雷军还是创业,至于这次创业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不过,在金山的日子让雷军倍受折磨,当然,也有足够的经验让其总结,足够的教训让其思索。 金山上市后,雷军离开了金山,转身当起了天使投资人,投资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投资他从前的创业伙伴如陈年,投资他熟悉的朋友如俞永福。总之,他投资他的熟人圈子。他投资了一系列极具贸易价值的项目。比如凡客、UCWEB(手机浏览器)、尚品网,几乎很少失手。徐小平曾经说:“在投资界,雷军就是神一样的人物,非常非常厉害。” 手握创业“葵花宝典”的雷军,似乎已经战无不胜。 但当时的雷军还是有遗憾的,他还缺一家量级庞大,称得上伟大的企业,一件在雷军的评判标准上“大成”的案例。对照他关于创业的“雷十条”而言,他还缺一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重量级”的案例证明自己。 2011年8月,在北京798小米的发布会上,雷军开始了另一轮征途。他手拿一款名叫“小米”的手机在全国百家媒体和众多粉丝面前亮相。后来,雷军及其小米,不断创造着IT界的轰动。 雷军开始了新的创业征途,他从一个创业的前辈,成了互联网创业的后来者。也成了一个后来居上者。 有人厌恶雷军的营销方式,称其为“饥饿营销”,认为他就是靠这一招来“骗钱”的。但是,如果仅仅把雷军的成功归结于他的营销方式,那众多的手机厂商岂不是都要大红大紫了?所谓“饥饿营销”只是表象,雷军的成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就是要讨论雷军成功的深层原因,剥去表象,直抵根源,告诉你为什么只有雷军能做出“小米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