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学生版)/新课标经典名著

名人传(学生版)/新课标经典名著
作者: (法)罗曼·罗兰|改编:于李丽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0.00
折扣购买: 名人传(学生版)/新课标经典名著
ISBN: 9787305168161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弥莱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1915年,为了表彰“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贝多芬传 尽全力行善,爱自由胜过一切,即使为了国王的 宝座,也不要违背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札) 英国游历家罗素在1822年时有这样一段关于贝多 芬的描写:“他身材矮小,有些肥胖,看起来像运动 员一样强壮有力。年轻时脸色暗红,晚年因疾病缠身 皮肤变得蜡黄。他的头发乌黑浓密,但似乎从未梳理 过,乱得像团麻。” 1801年,幼年的车尔尼遇到了贝多芬,他以为是 遇到了小说里的鲁滨逊,因为贝多芬头发又长又乱, 而且还胡子拉碴的。 给贝多芬画过画像的克勒贝尔这样描述他:“他 的眼睛似乎带着一股奇异的力量,能够震慑别人。但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分辨他眼睛里情绪的细微变化。因 为在他严肃的褐色的脸上,这双眼睛看起来像两道亮 光,大家总觉得他的眼睛是黑的,其实是灰蓝色的。 ” 米勒医生说:“他的眼睛又细又小,只有生气或 者兴奋时才张得很大,忧郁时他会久久地凝视天空。 鼻子短而宽,有点像狮子的鼻子。不说话时,他的下 唇比上唇凸出一些,张开嘴,可以看见他结实的牙床 。左边下巴有个很深的窝,这让他的脸并不对称,看 起来有些古怪。” 英国钢琴家莫舍勒斯评价他说:“贝多芬微笑起 来很迷人,谈话时总是露出可爱而开心的神情。但是 ,他大笑的时候经常戛然而止,流露出不愉快,看起 来甚至有些粗野……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忧郁,似乎带 着一种不可治愈的哀伤。” 1825年,德国诗人雷斯塔伯看见贝多芬温柔的眼 睛里蕴含着剧烈的痛苦时,几乎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一年后,布劳恩塔尔在酒吧遇到了贝多芬,那时,贝 多芬一个人蜷缩着坐在墙脚处闭目养神,手里拿着长 长的烟斗,在贝多芬去世之前,他经常保持这样的姿 势。一个朋友走到他跟前,跟他说话。他抬起头,微 笑中带着悲伤,从口袋掏出一个小本子,用聋子惯有 的大嗓门请朋友把要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波恩 的一所破旧房子的阁楼里呱呱坠地,他是佛兰芒族人 。祖父路德维希是家族里非常优秀的人物,20岁之前 一直生活在安特卫普,之后搬到波恩,成为波恩管弦 乐队的指挥。贝多芬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唱家,经常 酗酒并且不太聪明。贝多芬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厨子家 庭,后来成为一名女仆,她刚开始嫁给了一个男仆, 男仆死后又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与享受过家庭温情的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 显得更加艰苦,他一出生,就面临着悲惨和残暴。父 亲想发掘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让他像莫扎特一样成 为神童。四岁时,他整天被父亲关在屋子里练习钢琴 或者提琴,万幸的是,他没有因为这种折磨而厌恶音 乐。年少时贝多芬就开始承担起挣钱养家的重任:他 十一岁开始在戏院乐队工作,十三岁时成为大风琴手 。 1787年,他最亲密的人——他的母亲因为肺病去 世。在1789年9月写给沙德医生的信中,他哀伤地回 忆道:“她是那样仁慈,值得我爱戴。我最好的朋友 啊,我学会喊‘母亲’这样甜蜜名字时,我简直成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母亲去世后,贝多芬自以为 也感染了肺病,原本忧郁的他变得更加痛苦忧愁。 母亲去世后,因为父亲酗酒严重,贝多芬只能一 个人操持家庭,供养两个兄弟。他在波恩的布罗伊宁 家找到了他亲情的依靠,贝多芬跟艾莱奥诺雷的哥哥 是好朋友,艾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 贝多芬负责教她音乐,并领她走上了诗歌的路。他们 是童年的朋友,后来艾莱奥诺雷嫁给了医生韦格勒。 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直到贝多芬去世前,他们还 都一直保持着美好的友谊。 童年的悲惨并没有削减他对家乡的热爱,即使后 来他不得不住到维也纳,他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莱茵河 畔的故乡。莱茵河是那样生动,似乎带着人性,有着 自己的灵魂。而莱茵河流域中最美的地方便是贝多芬 的出生地波恩,这里美丽,雄壮,温柔,莱茵河轻轻 地抚摸着两岸生满鲜花的岸堤。在这里,贝多芬生活 了二十年,这些美丽的景象构成了贝多芬少年时代的 回忆。他对这片土地是如此热爱,直到生命结束,他 依旧盼望着能再看一眼故乡。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