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时代的智慧社会--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背景及框架
本章从我国新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出发,通过追溯研究问题的起源与进展,明确了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方法,以及目标与基本内容。
1.1 新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新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都预示着我国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阶段性转化的关键时期。
进入21世纪,全球有5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52%,中国正进入城市社会,这将区别于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社会。未来10~25年将是中国社会整体变迁期,在这期间中国将有2亿~3亿农业人口迁入城市,这一巨大变迁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张鸿雁,2008)。
这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考察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将不得不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大城市病”日益蔓延等诸多挑战。中国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规模上的)在城市空间聚集(空间上的),城市社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策和制度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一方面,信息化使人们和工作单位的联系越来越依赖于电子通信和因特网,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需求,进而降低了空间集中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通信技术革命却加速城市化的浪潮,人们趋向于有工作机会的地方,而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工作机会集中在财富、权力、知识和信息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最大的都市地区。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城市自然空间的地理、物理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人们的虚拟活动也不再受国家边界等的限制,流动性显著增强,城市空间与时间出现分离(卡斯特和许玫,2006)。信息化冲击着许多工业化时代的过时的城市生活方式,对城市管理的优化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应对问题和挑战,实现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寻求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基本路径是必要而又迫切的。城市需要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文化策略、政府管理等多方面有“更智慧”的策略,这些需要也在呼唤“智慧城市”时代的到来。
1.1.2 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一般把城镇人口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城市社会的主要标准,当城镇化率达到50%时,标志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同时,根据人口城镇化水平,可以把城市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表1-1)。我国常住城镇人口比重在2011年底首次超过50%,至2017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52%,进入初级城市社会阶段后期,城市社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截至2017年底,共公布了3批、290个试点城市。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演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并不断参与重塑我们的城市社会生活。可见,城市社会和智慧城市作为本书的两大核心关键词,不仅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研究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内容。
表1-1 城市社会阶段划分
面对上述背景,学术界从中国城市社会来临、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和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了零散研究,但对城市社会和智慧城市的基本定义及内涵、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面临的关键问题、智慧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选择等内容都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和撰写的。为此,本书在清晰认识中国城市社会来临背景下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为推进新时代城市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探讨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设计智慧城市的基本路径及方法。本书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
1. 理论意义
1)从理论上定义城市社会,并厘清城市社会的内涵、特征
目前,城市社会并没有被明确和理性地认识,也没有判断标准。但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预示着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展望未来十年,人口城镇化率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率,同时,还表现出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普及、城市空间品质不断提升、城乡关系日益和谐、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等特点,体现着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深入转变,可以说,城市社会是新时代中国的基本特征。本书将明确城市社会的定义和内涵。在此之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为理性认识中国现代城市社会提供基础的研究结论。
2)建构智慧城市的理论体系,明确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智慧城市暂时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本书通过对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回顾与评价,结合我国城市社会所涉及的关键特征,建立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这包括了明确定义智慧城市,并抽取其核心要素组建概念模型。
3)构建智慧城市的社会活动体系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问题需通过智慧化的社会管理手段缓解。智慧城市所涉及的社会活动就是要以持续改善民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众实际需要,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把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改善、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上,建设一个民众生活品质高的城市。本书将以智慧城市社会治理为核心,同时以智慧公共政务和智慧公共服务为支撑,构建智慧城市的社会活动体系。
4)构建智慧城市的经济活动体系
城市的智慧化将催生并带动智慧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产业的智慧化又反作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智慧城市应该具有智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以及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智慧城市一定是创新型城市,也是幸福城市和经济增长绿色化的城市。本书将在论述智慧城市经济活动体系主要内容和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体系和经济支撑体系,重点关注产业创新,并提出提升智慧城市经济效率的相关政策措施。
5)构建智慧城市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知识与技术是智慧城市构建的基础与关键支撑。本书将展开该支撑体系的关键阐述,侧重解析如何完善投入与激励机制,以及如何运用系统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开展顶层研究规划、制度建设、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实现城市科学管理、智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6)构建智慧城市的空间与环境体系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环境,智慧城市中的空间与环境体系更多地表现为在借助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城市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物质空间上的智能化运行状态。由此,回归到物质层面上,智慧城市的空间与环境建设,是最能被城市中微观个体所感知的部分,是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本书研究将阐述智慧城市空间与环境体系的含义和要素,就其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空间应对方法进行探讨,强调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7)阐明智慧城市群和智慧社会是新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
智慧城市群与智慧社会是超越物质承载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内涵不仅是知识与技术在城市建设层面的应用,还强调知识与技术在区域发展和城市社会的全面渗透,指向未来理想的区域关系与社会构想。新时代的提出预示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本书在建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群与智慧社会的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实现更智慧的区域关系和城市社会。
2. 现实意义
1)明确城市社会是我国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综合考虑国内外城市社会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判断城市社会是否为我国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构建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2)明确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的主要特征
深度挖掘我国城市社会的特征,是本书的重要基础性研究之一。该部分的成果能使得接下来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并从侧面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3)明确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提供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框架
本书将明确智慧城市的工作定义、概念内涵,并建构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该概念模型将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观指引与战略框架。
4)为社会活动提供更智慧的战略设想
针对社会管理格局、群众权益机制、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网络管理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核心方面,提出具体的智慧公共政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策略,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
5)为经济活动提供更智慧的战略设想
从更智慧的经济结构和更智慧的产业体系出发,着眼城市创新,在论述智慧城市经济活动体系主要内容和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体系和经济支撑体系,并提出提升智慧城市经济效率的相关政策措施。
6)以知识与技术为基础,构建更智慧的支撑体系
重点运用系统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挖掘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构建智慧城市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7)在空间与环境发展方向,提供智慧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阐述智慧城市空间与环境体系的含义和要素,就其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对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空间应对方法进行探讨。
1.2 问题起源
1.2.1 中国步入新时代
1. 新时代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不少领域进入了世界前列,明显地拉近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提出,既表明了我国当前的发展可能存在质量不高、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还指出了与过去相比,我国的发展环境已出现明显的转变,我国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战略性阶段。
2. 新时代的特征
新时代的提出是对国家发展现状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一次深刻认知与反思,通过明晰我国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确定阶段性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有助于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呈现新的发展特征。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强调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二是城镇化速率有所放缓,但仍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中指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5.5%,城市社会将进一步取代乡村社会,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三是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经济、科技、体制等各个方面。
3. 新时代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国家提出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目标强调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提升,主要的发展战略包括: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技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统筹城乡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缔造美丽中国等。并且,“智慧社会”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它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延伸,预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1.2.2 城市社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