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赛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生赛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 编者:谌华侨|责编:刘天一//吴婷婷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22
折扣购买: 学生赛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ISBN: 97875115738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涉外专业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晚清的 洋务运动时期。同治元年,清政府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下设立京师同文馆,馆中先后设立了英文、俄文、法文 、德文、日文专业。随后,李鸿章、荣桂、张之洞又在 上海、广州、新疆、湖北等地设立了外语教学机构,教 授上述外语。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外专业仍以外语专业 为主。学界基本以“文革”结束为界限,将新中国的外 语专业历史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1949—1976年阶段 与1976年至今阶段。第一大阶段中,基于中国的外交政 策和对外关系,俄语和英语基本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大 阶段中,随着中国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外语专业进 入了快速发展期,开设的语种不断增多,日文等外语专 业都得以恢复并开始招生。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增加, 各方面国际交往和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大专院校 中出现了外语专业以外的涉外专业。基本趋势是一方面 原有的专业开始强调国际化,另一方面新设了国际导向 的非语言专业。前者包含了国际传播、国际酒店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以最典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为例 ,该专业作为二级学科设立于2006年,后于2013年统一 整合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该专业旨在教育母语为汉语 的学生熟练掌握汉语及中国社会文化的同时,通过外语 帮助母语为非汉语的人士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后 者则包括近年来日渐兴盛的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 治等大类专业及其下的细分专业,比如,1996年设立的 外交学本科专业、2013年设立的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本 科专业,以及近年来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热潮孵化出的相 关专业。 学生赛事活动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重 要方式之一,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涉外专业一般均属于 人文社会科学大类,其学科性质呈现知识富集、二维平 面化,教学方式主要为枯燥的口授笔录等。学生赛事活 动的应用,有助于知识富集的学习内容得以竞赛情境化 、平面维度的文献得以三维立体化、口授笔录的教研方 式得以交互媒介化。依据性质,应用中的学生赛事活动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知识引领型、技能强化型与综 合提升型。这三类活动中,既包含了相对轻松的班级、 学院、学校层面学生自主自办的娱乐性活动,也包含了 学校、政府或企业面向特定学生群体在特定范围内举办 的正规赛事。 知识引领型学生赛事活动仍旧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播 与记忆为导向,所不同的是将之设置成竞赛氛围与机制 ,以激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此类活动机 制简单,操作便捷,往往是传统形式之外最容易想到的 活动形式,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活动形式。其实,宽泛而 言,传统教育模式中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便是知识 性赛事活动的先声。相应地,以中国为代表的曾以科举 制为选拔官员核心机制的社会所存在的知识崇拜的传统 ,也是该项赛事活动大众接受的基础。这一知识导向性 的教育理念在东亚国家中尤为根深蒂固,已经形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