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精)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精)
作者: 林谷芳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53.30
折扣购买: 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精)
ISBN: 9787301294758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台北书院山长。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期,亦因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在禅与艺术外,1988 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著有《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禅·两刃相交》《千峰映月》《画禅》《归零》《落花寻僧去》《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茶与乐的对话》《生命之歌——从胎教到生命完成》等。

内容简介

五、韵以致远 在琴器之上,使琴成为高士的,更在它的演奏手法。 演奏手法是中国器乐最核心的部分,同一首乐曲加以不同手法常予人完全不同之印象。在此,最突出的例子是琵琶,一曲《十面埋伏》就完全以琵琶特质性指法有机组合而成,鼓声、呐喊声、风声鹤唳声宛然如真,而即便不算这些效果,其他指法的表现也使此曲充满直捷憾人之效果,所以琵琶谱就由旋律谱加指法谱而成,缺了这指法,音乐就干涩平板,无以动人。 比诸琵琶,琴的指法虽没予人占有如许分量、如许多样之感,但它依然是琴乐的灵魂,而更有甚者,琴谱就是个指法谱。 在乐谱中,琴谱应该是最具特质的了。乐谱其实是帮助人们记载或记忆乐曲的工具,由于谱是视觉符号,音的诸种性能并无法在其中完全显现,例如音色在人们认知一个音时往往具有主导力量,你一听声音就知谁在说话,乐器之所以能自成一类也因于此,但乐谱并无法明确地记出音色来。 也就是乐谱这样的工具性,选择怎样的谱性在各音乐系统就有不同的偏重,谱主要就在记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例如五线谱,是站在七声音阶、调性音乐设计出的谱子,这谱子基本上不处理滑音及特殊奏法,而琴谱则主要告诉你如何弹奏此曲。 记指法,是因琴有七弦,同一音高最少就有七弦七个不同音色的选择,如果加上中国弹弦乐往往将八度音也视为同度的不同音色音处理,以及泛音,选择就更多了,所以需要指法告诉你在何弦取得此音。 记指法,也因右手弹奏手法的不同,会改变音色、力度及音与音之间的张力关系。 但记指法,更主要的还在它左手的行韵。 韵是中国美学常举的字眼,所谓“ 气韵生动”“ 余韵犹存”,一般指美感表达或领受上的余波荡漾,而其实,韵本源自音乐,它最先的指涉是“ 余音”或“ 余音之处理”。 严格讲,只有弹弦或打击这点状音的乐器能有主音后的余音,而较诸主音的“ 实体”,这余音逐渐淡去,正如水墨下笔后墨韵的晕开一般。在此的处理就叫行韵,直接的效果就是滑音、弹性音,它使一个原本固定的音产生变化,这变化由浓转淡,不仅形成情感、张力的转折,还由之而带出留白的空间。 弹弦乐是过去中国音乐的首乐,行韵则是中国音乐情感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法,而也正因中国艺术讲意境、谈隽永、说一唱三叹,有丰富行韵的弹弦乐器才会成为首乐。行韵如此重要,遂使吹管、拉弦乐亦充满大量滑音、弹性音。历史上不能在行韵上有深刻表现之乐器,都无法成为音乐中的主要角色。 行韵重要,琴的行韵尤为一大特色。 特色之一在行韵原是古琴最重要的音乐表现。琴曲多数时候是在行韵中进行的,它往往在一个点状主音后,会连续地以行韵而得的虚音作旋律之处理,这与多数乐器行韵大多在两或三个音之间作滑音的连接很不相同。 正因曲调以长韵而得,音又逐渐晕散,渐入于无,使古琴显得特别清微淡远,这清微淡远既合于琴之修心自得,也使它空灵境深,加深了隐逸的倾向。 的确,“ 韵以致远”,透过行韵,音乐情感就不再只是赤裸的表现,生命情境就有了耐人寻味之处。   从乐器的角度切入中国音乐的精神世界,参透中国音乐中浸润的生命情性:谈音乐难,因为音乐抽象。《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却独辟蹊径,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及其所承载的音乐语言与中国人特殊的气质与生命情性关联起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中关键的特质,带领读者进一步走进中国音乐的世界。   本书图文并茂、精装全彩印刷、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