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思想小札(长江人文馆)

中国五千年思想小札(长江人文馆)
作者: 朱刚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中国五千年思想小札(长江人文馆)
ISBN: 9787570238170

作者简介

朱刚,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教授,师从王水照先生。现为中文系主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新宋学》执编。著作有《苏轼评传》《苏轼十讲》等。前者是学界公认的佳作,后者也是厚积而薄发的畅销之作。

内容简介

前言 朱刚 《诗经·大雅·抑》中有“其维哲人”的话,哲人大概是聪明人的意思,但自从有了一门名唤“哲学”的学科后,哲人的称号就专归哲学家了:《大雅·江汉》还有“告于文人”的话,文人是引导他的同类摆脱粗野状态的人,但自从有了一门名唤“文学”的学科后,文人的称号也专归文学家了。曾几何时,中文的常用词好像都穿起了西服,大多变成了假洋鬼子。那么,还有没有一个词语可以统称一切领域的杰出人物呢?我想起杜甫悼念陈子昂的一句诗:“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这“圣贤”二字似乎还是地地道道的中文。所以,我将宣称这本小书选录的是传统中国百位圣贤的言论。 如果用今天的学科分类的眼光去看,这些言论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多,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医药等等,说什么的都有。但总而言之,是圣贤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生发的对人类命运或历史发展的独特思考,以及在面对具体事件,具体现象时作出的富于创造性和机智感的应对。虽然它们已经成为各种各样的专门史,比如佛学史或政治思想史的叙述对象,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同一个观点或同一位人物,经常会出现在不同领域的专门史中。所以严格说来,哪一种专门史都不是圣贤的家,出现在专门史中的圣贤已经被割裂。避免割裂的办法本来也有,就是写人物传记,但传记其实也受到专业期待的严重影响,比如苏东坡的政治生涯足以成为一部传记的内容,但不涉及文学的苏轼传却一定会让许多读者失望。而今,在《百家一说》这样一本小书中,如果读者翻到苏轼那一页,讲的并不是文学,大概还不至于责怪作者吧?这是我乐于以此种方式写作的原因之一:为每一位圣贤找到一小段我觉得堪称精辟的言论,或者一个与他有关的小故事,配以注释和评析,基本上就是个人的读书感受而已。 在某些时候,人类的某个群体会陷入特殊的困境,比如生活资料严重不足,或者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或者行为和思想失去自由等等,此时某一种努力将成为人生的首要甚或全部内容,其他问题都不遑顾及了。但若除去此类特殊遭遇,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将走过大致相似的人生旅途。所以就基本处境来说,古今人类大抵相同。那么,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就算不上奢求。孟子说,古人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中庸》也宣称,君子将获得后世的理解,“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同样,现代的中国人依然应该而且能够倾听古代圣贤的声音。当然,人企贤,贤企圣,新的圣贤也会不断产生。 圣贤的声音之所以值得倾听,不是因为它们可以供各种专门史勾画“发展线索”。一盏盏智慧之灯所放射的热量,足以燃尽一切“线索”。圣贤的存在使辽阔的天空有群星闪耀,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展现灿烂星空的一角,可以引发读者遨游的兴趣。 *马勇 余世存 鲍鹏山联袂推荐 *一部视角新颖的个人思想史,呈现五千年中国思想的深刻与美丽 *重量级,轻阅读,一本书轻松读完中国思想文化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