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整合型防治实证研究

脑卒中整合型防治实证研究
作者: 编者:金春林//李芬|责编:闵捷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63.20
折扣购买: 脑卒中整合型防治实证研究
ISBN: 978703068628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上篇 理论经验
  绪论
  在老龄化、慢性病化背景下,国际上医疗卫生体系出现整合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定义,即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确保居民在需要的时候获得所需的服务,服务提供方式为患者/居民喜闻乐见并易于接受,提供的服务达到预期效果并物有所值[1]。脑卒中患病率高、危害大,然而,大多危险因素可控、干预与规范救治效果好,被列为优先病种开展专病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以下简称“整合型防治”)。
  一、构建脑卒中整合型防治体系的必要性
  脑卒中(stroke)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国死因第一位的疾病,同时也是2019年早亡所致生命年损失最高的原因[2],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在欧美国家,脑卒中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却以8.7%的速度攀升[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平均发病年龄比美国早十余年[4]。脑卒中对健康的危害大,具有病亡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患者整体的生命质量较低[5]。我国脑卒中患者中有近六成面临高复发风险,中青年患者复发风险更高。脑卒中也是造成成年人获得性残疾的首要原因,约75%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残疾,其中40%为重度残疾。由于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很多患者并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6]。
  脑卒中是需要预防、急救、多学科治疗、康复预后各个环节密切配合的典型疾病。其中,在预防环节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能减少或延缓脑血管病的发生[7],急救时间是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因素,而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8]。目前,循证医学推荐的最佳脑卒中治疗模式不是任何单药或者手术,而是一种综合治疗脑卒中的模式,称为“卒中单元”。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脑卒中整合型防治模式能够降低住院率、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改善病患的健康、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9~12]。
  二、本书的总体思路和结构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出发,从理论层面综述国内外脑卒中防治经验;系统梳理基于危险因素的人群风险分层模型、脑卒中“预防—治疗—康复—预防再卒中”的整合型防治体系;总结防治的关键环节和举措。下篇基于上海实证开展实施情况跟踪、效果评估,分析脑卒中筛查对象中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在不同干预举措下,脑卒中发生概率差异;对于筛查人群中新发的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治疗途径中的临床效果及成本效果差异;基于循证依据,提出完善脑卒中防治体系的政策建议。
  本章参考文献 卫生政策决策者、卫生管理者,从事慢性病防控的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卫生管理、卫生经济领域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人员、学者,对《脑卒中整合型防治实证研究》内容感兴趣的任何社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