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

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
作者: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编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980.00
折扣价: 588.00
折扣购买: 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
ISBN: 9787559866233

作者简介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刘备墓)之时,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 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授牌为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赵子龙祠墓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东经103°31′51"",北纬30°35′52”,海拔496米。 行政属地:大邑县子龙街34号。 地理环境:位于银屏山麓,依山而建,前为子龙街,后为106省道。 【保护级别】 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概述】 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建于清代的子龙庙建筑损毁严重,一直处于关闭状态。2014年经过修复的拜殿、六角亭等建筑已初具规模,园内景观尚未成形。子龙墓冢呈半圆形,形如小山丘,依山而建,红墙巍巍,隐现于丛林翠柏、茂林修竹之间,封土堆高2.3米,周长29.1米,子龙墓底部用四层石条渐进式地围成圆形,上部为夯土筑成。 【历史渊源】 正史中未见关于赵云葬于何处的记载。明清地方志中有下列记载: 曹学住《蜀中名胜记》卷十三《上川南道》载:“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所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一十《邛州》载:“赵云墓,在大邑县东三里。”《四川通志》卷二十九上《陵墓》载:“汉赵云墓在大邑县东二里,有石碑,上刻""汉将赵子龙之墓’。""《民国大邑县志》卷二《地理志》载:“汉顺平侯赵云墓在县东二里许银屏山下,有古碑竖大道前,刻‘汉将军赵子龙墓”,墓前为祠。” 当地文管收藏的档案资料。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子龙庙的沿革和变迁。 子龙庙明代末年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李德耀重为建祠立碑,通详立案,列人祀典,春秋祭祀。清乾隆、嘉庆,咸丰等朝均曾加以修茸。民国十九年(1930),县长解汝襄会同县人将子龙庙划作郊外公园。成立公园事务所,负责管理事宜,并于祠外修筑一条长约2华里(1千米)的公路直达东门,以利游人来往。又于子龙庙内扩建荷塘,修筑月台,平整梅坪,增修小沧洲,修建六角亭。至此,子龙庙计有亭台楼殿数十大间,栋宇错落,蔚为壮观。每年的阳春三月,子龙庙十天庙会,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民国年间的子龙庙建筑、园林最为完整。子龙庙(又名“汉顺平侯祠”)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04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分戏台、仪门、前殿、正殿、拜殿、厢房等部分组成。正殿系重檐悬山顶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架。正殿中央塑赵云戎装像,其子赵统、赵广侍立两旁,据说乃川西大五粉名匠周海云所塑。前殿及厢房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架。左右厢房面阔四间,进深二架。正殿素面台基,阶梯形踏道。拜殿后为赵云墓冢,墓前竖有两道高约7尺、宽3尺的墓碑,上为康熙四年(1665)大邑知县李德耀书“汉顺平侯赵云墓”7个阴刻贴金大字。旁列大小古碑数通,字多漫滤。正殿左侧为荷花池。小沧洲、因山阁等附属建筑均为咸丰元(1851)及民国十九年(1930)建。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刘成助、刘湘、刘文辉等都是大邑人。他们认为,赵子龙功勋盖世,使大邑成了人杰地灵的“蜀之望县”,每年回乡都要来祭拜,或捐款培修,或铸金匾悬挂庙堂,以表敬仰。 1949年后,大邑县人民政府曾先后两次拨款培修子龙庙,并在里面开设茶园,举办文物展览,供群众闲暇游憩。 20世纪60年代,城关镇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曾更名为“五七中学”。即现在的大邑县职业高中)迁入子龙庙,先后撤掉子龙庙仪门、拜庭、厢房等房屋建筑,铲平赵云墓墓顶,在赵云墓前修盖化学大楼,在赵云墓后修盖教学大楼,在大殿侧后修盖办公大楼和宿舍大楼,同时将子龙庙内碑码毁坏殆尽。 改革开放后。学校从子龙庙中搬迁出来。文物部门对庙宇进行抢修,与原存的小沧洲、因山阁等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来拜庙参观,寻宗觅祖。" "★编排逻辑清晰,方便资料查找与实地寻访 本书的体例设置具有较强针对性。首先如实记录各个遗存的客观情况,如地址位置、现状、场景照片、测绘图等,然后记述渊源、文献记载甚至历史传说、口述资料,尽可能全面地收录遗存的信息。由于涉及面较广,为了保证项目的科学性,项目组采用了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学、旅游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本书点位排序以国家地名管理之行政区划排序为准,每一市(县)绘制一个点位地图,为读者提供定位参考。本书地图66幅,其中包括三国时期全图一幅,皆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制图并经自然资源部地图审核【审图号为GS(2023)147号】,力求做到准确、明了。 ★保存新鲜生动的三国文化 目前,学术界对三国文化遗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考古学研究,主要是对三国时期的城址、墓葬、文物等遗迹、遗物进行的历史、考古研究,着重探讨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类研究开展较早,近期的重要发现如高陵(曹操墓)的考古发掘。二是旅游学研究,此处不赘述。而本项目则是二者的折中。主要是考虑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不少历史文化遗存快速消逝,因此,围绕“三国文化”这一大IP展开大规模田野调查一方面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影像资采集,进一步发现这些遗存点位的价值,并对一些有价值的点位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推广,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在调查过程中,注重征集与三国文化、人物相关的文物、故事,为后世保留尽可能多的三国文化遗存的文化结晶,为研究蜀汉文化提供新材料与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