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导读版)/中小学生课外书屋

名人传(导读版)/中小学生课外书屋
作者: (法)罗曼·罗兰|译者:吕登俊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4.40
折扣购买: 名人传(导读版)/中小学生课外书屋
ISBN: 9787510060670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弥莱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1915年,为了表彰“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一八零六年五月,贝多芬和德兰斯·特·布伦瑞 克定了婚。这位姑娘很早就爱上了贝多芬。贝多芬初 来维也纳时,和她的哥哥朗索阿伯爵成为了朋友。当 时,德兰斯还是一个小姑娘,跟着贝多芬学钢琴。贝 多芬经常在伯爵家里为兄妹俩弹奏钢琴,每当这个时 候,德兰斯就站在贝多芬的身旁,感受着他音乐里传 递出的美妙气息,从那时起,德兰斯就爱上了这个音 乐天才。在朗索阿伯爵同意后,德兰斯就和贝多芬定 了婚。爱情再一次让性格激昂的贝多芬对世俗妥协了 ,他平静了下来。这段时间里,他兴致一直很好,心 灵也很活跃,待人接物都非常彬彬有礼,对于讨厌的 人也能够忍耐了,他穿着非常讲究,还巧妙地不让大 家觉察到他的耳聋。爱情是美好的,享受着它的滋润 ,贝多芬的天才结出了最完满的果实:《第四交响曲 》就像一朵纯洁的花,《田园交响曲》则像一个夏日 的梦。他还从莎士比亚的《狂风暴雨》中获得灵感而 创作了《热情奏鸣曲》,献给他深爱着的德兰斯。他 在信中说:“我的天使……我爱您如同您爱我一样… …我不朽的爱人,我的思念奔向您……”然而,婚约 解除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没有财产, 或是因为地位的不同;也许是人家要他长时间地等待 ,要他为这段爱情保守秘密,这是贝多芬不能忍受的 屈辱;也许是因为他那暴烈、多病、愤世嫉俗的性情 ,无形中使他所爱的人受不了.而他对此也感到了绝 望,尽管他们彼此一直都深爱着对方。 爱情把他抛弃了。一八一零年贝多芬又变成了孤 独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屈服,向你的命运屈服 吧,只有在你的艺术里才有幸福!上帝啊。给我勇气 让我征服我自己吧!”失去了爱情的贝多芬感到已经 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他放纵自己粗犷的性情,重又 不修边幅,举止也更加放肆。对于社会,对于习俗, 对于别人的意见,他统统不予理睬。而就在此时,他 事业上的光荣也随之而来。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脱帕雷兹遇到了大诗人歌 德。歌德很早就听说了贝多芬,也曾想法子认识他, 贝多芬也非常佩服歌德的才华。但是,他过于自由和 过于暴烈的个性不能和歌德的性格相融合,而在散步 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更让贝多芬看到了自己与 歌德的巨大差异。 他们两人在散步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皇室一家。歌 德远远地看见他们,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 的一旁。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 见歌德谦卑的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 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走去。太子鲁道夫 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看见贝多芬,向他脱帽致敬, 皇后也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们也都认识他。而此时 歌德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 员的经过。事后,贝多芬毫不客气地把歌德教训了一 番。他在歌德面前炫耀着自己的高尚和伟大,藐视着 王公贵族的世俗和渺小。他在信中说道:“君王和公 卿完全可以造就大批的教授和参赞,但是,他们不能 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就超凡脱俗的心灵。而当像 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些君侯贵胄们应当 感到我们的伟大。”这件事的发生,让歌德一直耿耿 于怀贝多芬的桀骜不逊与无礼,也不能原谅他。 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 交响曲》。在这两部作品里,贝多芬任由他思想的野 马在音乐的草原上自由驰骋,肆无忌惮地表现着象征 自由的力量。《第七交响曲》是单纯为了娱乐而创作 的,整个_-作品的曲调就像一条河流欢快地向四处流 淌泛滥,或者像一场酒神的宴会。《第八交响曲》交 融着悲剧与滑稽,也有大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 性。他自己说:“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是我 给予人类狂热的思想。” 一八一二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而归。一八一 三年,奥地利万王国征讨法国,不久普鲁士也进攻法 国。贝多芬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一八一四年初,他 创作了一首战士的合唱曲:《德意志的再生》;一八 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他在许多君王面前指挥了一 支爱国歌曲:《光荣的时节》;一八一五年,他为攻 陷巴黎谱写了一曲合唱:《大功告成》。这些顺应时 事的作品,比他其他任何的作品都更能增加他的名声 。一八一四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在维也纳的会议 上,人们把他看作是欧洲的光荣。他在庆祝会上非常 活跃,亲王们向他致敬,他自己也骄傲地说,他听任 他们追逐。他曾经说:“真可惜,我对打仗不如对音 乐内行,否则我一定能打败他(指拿破仑)!”但他的 王国不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他给友人的信中说的:“ 我的帝国在空中。” 在贝多芬的命运中,光荣的顶点也是他悲剧的开 始。 维也纳从未对贝多芬有过什么好感。像他那样一 个个性激昂的天才,在轻佻浮华的城市中是很难立足 的。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