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卢勤教育文集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卢勤教育文集
作者: 卢勤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卢勤教育文集
ISBN: 9787533954697

作者简介

卢勤,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辑,现为中**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卢勤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被广大少年儿童及父母热情地称为“知心姐姐”。她以亲切、平易、认真、深情及**特色的亲和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守护着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她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高奖“韬奋新闻奖”“中**藤**育儿奖”、联合国颁发的“支持儿童”杰出成就奖,并获“全国**少年儿童工作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业标兵”等称号。 卢勤的著作都是**畅销书,总发行量超过700万册,荣获**第六届、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多种大奖。卢勤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数千场,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传媒**栏目的常邀嘉宾,深*千万家长和孩子的爱戴。

内容简介

5.哈佛女生的家教启示 对于汤玫捷,与其说机会等她,不如说她找机会。积极的人生,开阔了她的眼界,而她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性格,是她父母从小放飞了她的心灵——做到你自己*好的状态。 19岁的上海女孩汤玫捷,上的高中是上海的一所普通中学,但是却成为 2005年****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获得了哈佛校长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个在中学400名学生中排名仅在百名左右的普通女生,究竟具有何种魅力,居然让世界名校为她敞开大门?哈佛究竟看中了她什么? 说真的,我也特别想知道答案。 一个星期天,汤玫捷和北京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一起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觉得眼前一亮:真漂亮!汤玫捷特健美,个子高挑,说话朴实。 “你就是2005年的‘哈佛女孩’?”我好奇地问。 “我叫汤玫捷。请别叫我‘哈佛女孩’,我不喜欢这个叫法。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汤玫捷说话干脆利索。 “哈佛究竟看中你什么呢?”我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问。 汤玫捷笑了,“狡猾”地解释说,她的一个校友,专门去哈佛招生办打听了关于为什么录取自己的事。那里的老师讲了三点:**点,汤玫捷这个人很严谨,有很好的学术背景,而且在许多比赛当中,获得了让哈佛认可的奖项。第二点,汤玫捷上高二时,曾作为上海**一名中学生赴美学习过一年,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汤玫捷给美国当地学校和所有与她交往过的同学和家长都留下了**好的印象;美国的历史老师*是在**信中夸奖说:“汤是一个热情、勇敢、自信、不太一样的中国学生……”第三点,进哈佛也要经过一系列考试,完成一系列申请材料,在这些方面,汤玫捷都做得很好,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申请者。 其实,汤玫捷的“勇敢、自信”,正是来自她不一样的个人经历。 汤玫捷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工人。夫妇俩对女儿**的要求是:“做到你自己*好的状态。”因此,他们从不把女儿按在题海之中,从不过分关注女儿的分数、排名,也从不认为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小学时,汤玫捷就以全票当选了中队长;从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担任小理事,还做过小记者、校刊主编,办过网站,出过指导小朋友上网的小手册……那些大大小小的包括“上海市**少先队员”“上海市青少年溜溜球比赛第三名”等76个市级以上的奖项,都从另一个方面映衬出汤玫捷多彩的青春年华。对此,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我成长的经历中,自己好像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兴趣就是*好的老师。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就一定会去做!” “那么,你都喜欢什么?”我问她。 汤玫捷又笑了。“喜欢旅游啊。可我旅游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跟旅行团走,二是不要导游。跟着旅行团走的*大坏处就是,到一个景点拍一堆照片,然后赶**似的轰你上车,急匆匆奔向下一个景点……这种方式我特不喜欢。所以,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是选择自助式旅游。” “不要导游又是为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一个导游能够用语言描述的,而是一个我自己用心感*到的世界。就说一些名胜古迹吧,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很具体的标志性建筑,但实际上,那些东西离寻常百姓的生活**遥远。打个比方说,北京人不会天天去天安门吧,我在上海当然也不会每天爬一趟明珠塔……是这样吧?太不实际了!离人们的生活太远了!所以,我旅游的时候,从不以一个游客的心态去观看一个城市,而是融入其中,悄悄地关注人们是怎样在那里生活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光听别人的解说,还得靠自己走遍那片土地。而且我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应该再加上一条——‘和万人交流’,这才是**的学习。” “看来,你比较看重的是经历,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点我很赞同。”我高兴地说,“在我们周围,有些人外出旅游就是遵循‘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处去拍照’的模式,结果只能是‘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体验,身在心没在。” “太对了!”汤玫捷提高嗓门说,“依我看,这个道理跟素质培养其实差不多嘛。比方说上美术班,你一进去,指导老师就像导游一样,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笔应该怎样画,那一笔应该涂成什么颜色……可我认为,真正的美术学习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去*纵手中的画笔,自己走进这个门。” 汤玫捷说得很对,进兴趣班、参加各种比赛……其实只是一种经历。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只管去做好了!有没有名次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感*。 聊到开心的时候,汤玫捷还忍不住告诉我说,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她和一个好朋友计划去安徽自助旅游;由于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支持,于是她俩就隐瞒了真相,把这趟出游说成是一次夏令营活动;结果没等回来事情就**穿帮了,她还被爸妈责罚一个多月不准出门。对此,汤玫捷却毫不后悔:“我觉得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与其说要帮助一个人提高素质,达到未来的某种成功,倒不如让他从小就学会选择。” 汤玫捷和同学的这次私自出游虽然*了罚,却也证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离开大人半个多月,没缺胳膊没少腿,就连旅行袋和行李也都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不但先前自己担心的“钱被抢了”“包搞丢了”之类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而且看到女儿这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还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以后也就不再过多地干涉她了。后来,女儿远赴美国进行一年的学习交流,父母几乎就没担心过,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说真的,假如没有这么一段经历,我的父母肯定会说:美国太危险了!”对这一点,汤玫捷显得很自豪。 的确,美国学校之所以*终确定选她,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 而汤玫捷也是抱定了“和万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国的。 美国希德威尔私立中学是华盛顿地区一所**的中学,云集着上流社会的子弟,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就曾经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两名中国留学生。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却给美国孩子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不爱说,不爱笑,*不爱户外运动,整天就知道埋头傻学,学得像木头桩子一样;数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物理课上有出色表现又能怎么样?要是有种的话,就跟我们去体育场,和我们比试比试。 所以,希德威尔中学校长到上海复旦附中挑选交流学生时就提出要求:*起码来交流的这个孩子得能说话,千万不要来了又不说话,待上一年就走!既然是交流嘛,美国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满足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希望你给他们带去自己**的不同文化。 汤玫捷在美国学习了9个月后,**扭转了全校师生和当地居民对中国孩子的印象。 到美国后,汤玫捷就读于11年级。但是,她所选修的课程却跨遍了所有年级,有些甚至还是大学的内容。在**,她的英语还算不错;可是到了美国,立刻就显出了差距。不过,这可难不住自信的汤玫捷,聪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英语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庭中,女主人是个学历史的自由撰稿人。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遛狗的习惯。所以每到那时,汤玫捷就会放下手中的事,风雨无阻地陪着这位“临时妈妈”每天遛狗一个半小时,还陪着她养鱼、喂猫……你可千万别小看每天的这一个半小时。“收获也许是在‘新东方’里待几周都不能达到的。”汤玫捷这样说。 汤玫捷与“临时妈妈”的谈话内容,论远纵横天下以及200年的美国历史,论近则囊括当下的所有新闻;她还天天坚持翻阅英文报纸,对某一则消息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就找机会和“临时妈妈”议一议。就这样,只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她就出色地过了语言关,那发音,那语调,听起来都相当的“美国化”了。 正如希德威尔中学希望的那样,汤玫捷不但爱说爱笑爱交流,而且在运动场上也时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打篮球我会抢着**个运球上篮,冲浪时我也是**个踏上冲浪板。我并不知道冲浪有很多危险,甚至我还不会游泳!但是,如果我想做一件事,就会对事情的结果有个大致估计,然后便坚决去做!曾经有人说,我被哈佛录取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实要我说,倒不如说哈佛觉得这个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上手快,掌握得也快,体现了一种勇敢和自信,以及***的投入热情。哈哈,我是不是有点‘老王卖瓜’啊?” 人常说见多识广,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也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自己强。” 对于汤玫捷,与其说机会等她,不如说她找机会。积极的人生,开阔了她的眼界,而她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性格,是她父母从小放飞了她的心灵——做到你自己*好的状态。 “知心姐姐”多年经验总结 卢勤教育文集 教科书级家教典范 写给孩子、父母、老师的“知心话” 用爱的语言,说到孩子心里去 她,永远的微笑、永远的耐心。 她,总是在倾听、解答,不知疲惫。 名家** 姐姐、妈妈、奶奶,卢勤老师集几个身份于一身,她的眼里总是有孩子。 ——敬一丹 (原央视主持人) 卢勤同志以她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风格,对大家十分关心的少年儿童教育的重大课题,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柳斌 (原**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原总督学) (卢勤)说的道理是正确的,但又不是套话、空话,*不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官话,而是合乎道理、实实在在、一针见血的大实话。这就自然*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徐惟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