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衡之(精)/光启文库
作者简介
孙江,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致力于重审16—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著有《人种》(2023)、《重审近代中国的结社》(2021)、《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2018)等十余部中外文专著,主编“学衡尔雅文库”、《亚洲概念史研究》等丛书和辑刊。
内容简介
一个星期前,图书馆馆长计秋枫教授打来电话,希望我作为教师代表跟同学们聊聊读书心得。聊读书心得,我很乐意,但作为教师代表,是没有任何正当性的,最多算一个30年前的学长代表。 图书馆推动面向学生的“悦读经典计划”,宗旨正大,我很赞成。“大学”这个词出自儒家经典《大学》,今天使用的大学严格地说是一个外来语。 17世纪,有个名叫艾儒略( Giulio Aleni)的来华耶稣会士,在介绍欧洲的universitas时,没有按照拉丁语的一般意思将其译为“师生互助社团”或“书院”等,而是选择了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整体”“世界”,译作“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翻译非常高明。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一般只有数学、哲学、神学和修辞学等四个专业,如果算上法学,不过五个专业,是一个城市、一个王国,学子们读书求知的地方。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少则几十个专业,多则上百个,分科越来越细,水准越来越高,但书离同学们却越来越远。同学们牺牲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一路打拼,如愿考上大学,却不愿意读书。问题很大,很严重。但事出有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造成的知识不断外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并非始于今日。在无文字时代,人类靠记忆保存和传递文化。文字发明后,受书写工具的限制,记忆术( art of memory)仍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古代任何一位大学问家,同时一定也是记忆大师,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到近代,古腾堡印刷术发明后,知识得以普及,记忆术不再重要。但是,对于精英汇聚的大学的学生来说,阅读和记忆仍是必需的学习手段。到大数据时代,人们只要打开电脑,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所需要的信息都调出来,这么便利, 谁还愿意博闻强识呢?由此产生了读书何用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工具的知识,你尽可以将其存放于外在的电脑和数据库里,无须专门阅读。作为“生”的知识,你却不可以漠视,需要将其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柏拉图( Plato)说,人的灵魂有三个面向——理性、情感和物欲。人之为人,是因为会思考。在满是尘埃的世界,在信息泛滥、分不清孰是孰非的世界,读书,能增进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读书,能陶冶我们的情感,让我们生活充实;读书,能控制我们的物欲,让我们适可而止。 读书要讲方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有句名言: Distrahit animum multitudo librorum,意思是“多读乱心”。西塞罗不是不让人们多读,而是告诫人们不能滥读。对此,孔子开出了一个处方:“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日文翻译为“習う”( narau),很容易和复习、练习混淆;英文译为practice(实践),很准确。读书并且实践,才能和“生”结合起来,否则会加剧我们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裂。 今天中午我浏览了60本“悦读经典计划”书目。这60本书你如果发愿一本本地读,有一个结果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四年内绝对毕业不了。因此,怎么读很重要。大家不妨将这些书分为教养类和专业类来阅读,或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分别从教养和专业两个 角度来阅读。教养类的可以泛读,专业类的必须精读。 60本书,打开了提升我们“生”的智慧的60扇窗口。同学们,课后假日,关上手机,屏蔽外界干扰,让心静下来,走入书的世界吧。当年玄奘大师是靠着260余字的《心经》踏上了艰难的西天取经之路的。《心经》最后有一段偈语,很给力,我想借来与各位同学共勉,请大家跟我高声吟诵: Gaté Gaté Paragaté Parasamgaté Bodhi Svaha. 什么意思?不知道。 那跟我念汉语吧: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什么意思?不知道。 “走吧,走吧,到智慧的彼岸去。”(大意) 以至真至朴之文,述至深之意,讲至诚之心 。1. 本书是“光启随笔”的一种,为著名历史学家孙江的学术随笔集。本书汇集了作者八年来的随笔,分为五辑,至真至朴,语言幽默风趣,涉及广泛。 2. 本书主题各异,既有体现作者深厚学养的学术文章,也有追念师友、回忆个人经历、评点音乐的杂文,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多彩灵动的思考,文字流畅,幽默风趣。此外,书中还有多篇面向青年学子的讲话,触及学生们关切的许多问题,深入浅出,富有教益。 3. 本书附有精美藏书票和辑封插图,精装32开,封面贴纸烫金,装帧考究精致,使用80克纯质纸,耐磨耐翻,适合读者收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