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第2版)
作者简介
卓宝熙,1934年出生,福建福州人,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教授级**工程师,**遥感技术应用专家,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曾任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顾问,福建省人民**顾问,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专家委员会特级专家,多种刊物的特约编委、顾问等,共10多个学术职务。 获”北京科技之星”“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剑桥大学**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享***特殊津贴。业绩被编入多种辞书中。事迹在《北京*报》《人民铁道报》《科技*报》《铁道知识》《科学·中国人》等报刊上介绍过。 《三坊七巷风云》是作者发表的**部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一、家庭简况 我的家乡是在福州市西郊的湖头街乡后营村,是紧靠 市区的农村。我们是住在叫做何氏里的五进天井院里,据 传说这个大院原来是明朝一个盐商的私家住房,后来家世 中落,房子被子孙变卖了。而后来居住的居民有的说是祖 传的,有的则是新买的…… 这是个大杂院,居民成分复杂,各种职业都有,有很 富的,也有很穷的。周围的农户,多为菜农,有自己简易 的木房或土木结构的房屋。 我们住房是在第五进的旁进,是**下来的。大门面 对一片大约十几亩地的菜地,其中就有我们家的几分地, 也是**的。 父亲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叔叔很早就到新加坡谋 生,我们兄弟姐妹都没见过他。叔叔在新加坡,所以房子 就归我们一家人居住了。 父亲在闽南南靖县、长泰县、金门县等地任过典狱长 ,因失职而被免职。不久,大概是上海解放前两三年,经 远房叔公介绍到上海江南造船厂任职员。叔公是留美的, 在江南造船厂任总工程师。 我们和父亲长期不在一起,四个男孩,两个女孩,都 由母亲*劳。其实,还有一个*小的弟弟,在出生后不久 ,得了破伤风病而夭折。 母亲的娘家是在不远处的井边亭村,是农民家庭,出 嫁前是搞农活的。母亲嫁给父亲后,女方陪嫁的财物,除 一般陪嫁品、金银首饰外,还有五六亩耕地。 母亲嫁到卓家后,开始时,还在我们家门前的菜地种 过菜,后来,由于子女多了,她就专门照顾子女的生活, 也就成为家庭主妇,就不种菜地了。再后来,由于子女上 学,要交学费,开支也大,就把菜地卖了。 母亲陪嫁的五六亩耕地,是在母亲娘家井边亭,由舅 舅家代耕,我们家收些租金,加上父亲还有工作,生活属 于中等水平。解放后土改时,成分定为小土地出租。 母亲目不识丁,具有小农意识,不会说大道理,也不 会对我们进行知书达理的教育;她心地善良,希望我们平 平安安的活着,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当官发财;经 常教育我们多做好事,不要干坏事;要言而有信,承诺的 事情就必须努力去做;还教育我们,为人要老实,做事要 认真……这些就是我家*朴实的家教。 在当时,像我母亲这样的同龄的农村妇女,大多数是 缠脚的,但母亲却是大脚的,而且还很大。不但脚大,耳 朵也又长又大,所以活到90岁。我们兄弟姐妹,儿女,孙 辈,也都是大耳朵。 我们家的生活虽然属于中等水平,但母亲**节省, 因为六个子女都要上学,要花不少钱,我穿的衣服都是哥 哥的旧衣服,平时吃饭总感到没吃饱,菜都是素菜,青菜 ,一个星期能吃一次红烧肉就很满足了。煮的米饭经常是 不够吃……我记得,每到交学费时,母亲总是愁眉苦脸, 把他的嫁妆金银首饰当了或卖了,换取的钱作为学费。 我至今都不明白,父亲为何要找一个农村妇女,没有 文化的妇女,而且感情好得很。父亲虽然没上过新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