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自我、饥饿与攻击
ISBN: 9787305274145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Frederick Perls,1893—197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师,格式塔治疗之父。代表作有《自我、饥饿与攻击》《格式塔治疗实录》《进出垃圾桶》《格式塔取向与见证治疗》《格式塔治疗:人格中的兴奋与成长》(合著)等。 韩晓燕,哲学博士(社会福利专业)、上海市浦江人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荣休教授。发表论文和专著100多万字,领衔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多项课题,发起成立公益民非机构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和上海闵行区吴泾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受训于德国维尔茨堡整合格式塔治疗学院(IGW)和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合办的格式塔治疗中德连续培训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婚姻家庭和儿童青少年。译著有《朝向未来的此时:后现代社会中的格式塔治疗》(玛格丽塔·斯帕尼奥洛·洛布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第一部分第七章 好与坏(选摘) 第60—63页。 纠正我们感觉“好”与“坏”(根据满足和挫折)的最初观察后,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我们很少把体验“好”或“坏”的感觉当作反应。是什么让孩子说“妈妈不好”而不是“我感觉不好”?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考虑投射的过程,它在我们的心理构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在电影院里,我们的前面有一个白色的银幕,在我们的后面是一台叫作放映机的机器,叫作胶片的电影在它里面放映。我们很少看到这些胶片,当我们欣赏表演时,我们肯定不会想到那些胶片。我们所看到的和喜爱的是放映出来的电影——放映在银幕上的画面。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孩子或成人的投射中。孩子无法区分自己的反应和他们的源发人,他们不会体验到好或坏的感觉本身,而是把妈妈作为好或坏来加以体验。这种投射产生了两种现象:矛盾心理和伦理道德。 我们已经看到,所有的极端行为,无论是好是坏,都会被记住。每当母亲用“好”或“坏”行为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时,孩子就会记住它们。它们在孩子的记忆中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形成综合的整体。孩子得到的不是一堆混乱的记忆,而是两“组”记忆:一边是好妈妈的照片,另一边是坏妈妈的照片。这两组会结晶成形象:好妈妈(仙女)和坏妈妈(女巫)。当好妈妈浮现在前景中,女巫将完全退到背景中,反之亦然。 有时两个妈妈都在场,孩子会因为矛盾的感觉而陷入冲突。由于无法忍受这种冲突,无法接受妈妈本来的样子,就会在爱与恨之间撕扯,并将陷入完全的混乱(就像布里丹之驴或巴甫洛夫教授的双条件狗)。 格式塔治疗之父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第一部著作 理论洞见,格式塔核心思想之源; 系列练习,觉察中的创造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