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城堡考察手记

北京长城城堡考察手记
作者: 李芳,周鼎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79.00
折扣购买: 北京长城城堡考察手记
ISBN: 9787563978069

作者简介

李芳,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现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并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本科)、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出版有《北京周边山区历史景观图》系列(”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城市文脉与城市文化空间研究》、《解读(承德老街)》、《老北京的洋建筑》等书,发表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图书编写出版的思考》、《新格局下史诗类图书编写出版的模式探讨》、《文化传播语境下图解类图书出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大型专题文献类图书数据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Application of VR Technology in After-earthquake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德国 springer出版社)、《河南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体特征分析》、《当代我国城市“千城一面”现象成因浅析》、《北京白羊城防御建筑研究》等论文。 周鼎,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现任学苑出版社艺术编辑室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先后在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中华民居》杂志社、学苑出版社工作。常年从事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艺木理论、民俗文化等研究,主持编辑近百本关于古建文物保护、民间技艺、民俗文化的书籍,对艺术学、民俗纪录片等方面有一定涉猎和研究,曾经主持多个国家重点图书项目(“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出版工作。

内容简介

一、绪论 北京位于我国三大地理单元——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燕山和太行山延绵不绝延伸到北京城西郊,即军都山和西山;东南部的华北大平原和西北部的北京小平原与山地相接,其间散布众多盆地,中间河流贯穿,物产资源和景观丰富多彩。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北京富饶宜居,催生出璀璨绚烂的文明。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明清皇宫,从长城到天坛,从大运河到明十三陵,北京有着丰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北京就是交通要隘,燕山、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之间,曾有许多古隘道从这里经过。一条是从小平原西北隅的南口入山,越过八达岭,经由山间盆地直上内蒙古高原;一条是从小平原东北部的古北口,经过连绵不绝的丘陵山地,深入东北平原;还有一条是沿燕山东麓东去,直抵松辽平原。北京作为一座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古城,沉淀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在众多星罗棋布的遗产中,长城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长城是体量巨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关于长城修筑的最早记录表明它始建于战国时期(前 476年—前 221年),《史记·匈奴列传》记:“秦昭王时(前 306年—前 302年)……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一时期,燕、赵、秦都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防御东胡和匈奴。到了秦朝至西汉(前 206年—公元 8年)和明朝(1368年—1644年),经历陆续修筑完善,最终形成今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区的伟大工程,总长度为 21196.18千米,堪称世界最雄伟壮观的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才能,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历史丰碑,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瑰宝。 明朝曾进行过最大规模的长城修筑,前后共计七次,持续一百余年。明朝定都北京,“天子戍边”,修筑长城的意义不同于前代,故明长城修筑成延绵 6350千米的空前壮观的巨大“外边”长城,并设九边重镇,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每镇设总兵,长城守兵达百万之众。为了加强北京的防御,又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即连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一段),以及大量的“重城”(怀柔、延庆一带),为其近 300年的稳固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北京地区的长城修筑最早始于战国,燕、秦之后,又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明七个大小朝代在北京境内修筑过长城。北魏修筑的长城“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魏书》),北魏上谷郡领平舒、居庸二县,上谷郡治于居庸县(即今延庆区)。明代北京境内长城横跨燕山山脉军都山山区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的崇山峻岭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城墙,现在仍是北京市与河北省的界墙。 长城从东到西,自北京与天津蓟州区交界的北京平谷区将军关进入北京境,向西延伸 500多千米,从北京门头沟最西界的灵山走出北京境,进入河北涿鹿。长城从平谷区将军关进入市界后,在平谷区黄松峪、密云区墙子路一带呈南北走向;向北过密云区东北部黑峪关后,走向急转向西,沿密云区曹家路、新城子、古北口、白马关一线的北部山区分水岭构筑。过白马关后,长城走向转向西南,经密云区冯家 峪、北石城、南石城而直抵怀柔区神堂峪、慕田峪,这一带城墙主要构筑于平原、谷地西侧的山麓地带。从慕田峪向西,在怀柔黑坨山附近,长城分成两支,其中一支呈北西走向,经延庆的四海到暴雨顶后分成北西两路,北路经白河堡出市界,西路经佛爷岭一带出市界,然后向河北赤城、宣化延伸。另一支呈西南走向,分为南北两线,北线从延庆杨树台长城结合点开始,沿延庆海子口、东灰岭、小张家口、八达岭而达青水顶,南线从怀柔旧水坑西南长城结合点开始,经昌平黄花城、龙泉峪、黄花梁、西岭、八达岭而达青水顶。北线构筑于延庆盆地南缘,南线构筑于军都山中。二者在青水顶会合,并继续向西南延伸,在禾子涧以北再度分成南、北两线。北线在黄楼洼出市界后在镇边城以西重新进入市界,在笔架山、广坨山等地中断,而后在沿河城附近复出,经黄草梁、东灵山出市界,然后向河北易县、山西灵丘方向延伸。南线沿禾子涧、郭定山、老峪沟、大村一带东山脊南延,至得胜寺中断。 北京地区长城总体分布格局为从东到西、从北到西两个体系,并在怀柔旧水坑西南分水岭上会合,有两个结合点:北结合点和南结合点,其中南结合点也被称为“北京结”。从东到西的长城体系在“北京结”以东,以单层为主,只在隘口附近才出现多层状;以西则较为复杂,形成了纵深式的防御体系。从北到西的长城体系在北京市境内主要为单层,结构较为简单。 在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明朝,城堡是长城防御的纵深,如果没有这些关口和城堡,长城的防御是无法构建起来的。北京长城沿线共有将近 150座城堡,规模较大的有将军关、墙子路关、大黑关、司马台关、古北口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关、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眼楼关、八达岭关、居庸关、沿河城关等。现存143座,分布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这六个区,其中平谷 11座、密云 61座、怀柔 22座、延庆 42座、昌平 5座、门头沟 2座。①平谷区,明时属蓟州管辖。平谷区长城为蓟镇长城一部分,东起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兴隆县和北京市平谷区三省市交界处最高峰大松木顶,北至兴隆、密云和平谷交界处的北水峪挂弓岭,为东南至西北走向,跨越金海湖镇、黄松峪乡、南独乐河镇、山东庄镇、熊儿寨乡和镇罗营镇等 6个乡镇 19个自然村,城堡共计 11座。②密云区,明时属蓟州管辖,在军事防御体系上,属于蓟镇西协。长城位于其北部,编制上共分四路,为墙子路、古北口路、曹家路、石塘岭路。长城东起大城子镇下栅子村,西到西田各庄镇西沙地村,途经大城子、北庄、太师屯、新城子、古北口、高岭、不老屯、冯家峪、石城、溪翁庄、西田各庄,共 11个镇。其特征是很好地利用地形、地势砌筑墙体,在山势险峻、悬崖绝壁之处,则以山险作为屏障,在河谷或峡谷险要位置设置关口和城堡,城堡共计 61座。③怀柔区,地处燕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多山地形,地貌复杂。长城由外长城与内长城两部分组成。主要利用地形地势在坡度平缓山体沿山脊砌筑墙体,在山谷、河谷等险要位置设置关口和城堡,城堡共计 22座。④延庆区,明时属宣化府管辖,位于北京西北,北连朔漠,南扼居庸,西控京师北大门,其境内群山属燕山山脉军都山系。从明代开始,作为巩固京畿的边陲重地,延庆开始大规模长城修筑,持续近 200年,现存城堡 42座。⑤昌平区,明时属宣化府管辖,位于北京西北,西部属太行山山脉,北部属燕山山脉军都山系。境内的城堡有上关城、居庸关城、南口城、白羊城和长峪城共 5座城堡。这些城堡在明代起到了屯兵戍守、指挥中枢的作用,与怀柔的黄花城,河北的横岭城、镇边城,门头沟的沿河城共同构成了京城西北的军事防御体系。⑥门头沟区,属太行山余脉,明长城设施隶属于紫荆关,嘉靖年间隶属于蓟镇下之真保镇,境内城堡共计 2座。 这些城堡大部分位于陡峭的山区,一半有余都已只剩遗迹,有些需要当地老人回忆才能找到遗址的位置,仅余为数不多的城堡保存相对完整。 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名称使用规范》中对“城堡”的释义为:堡,一般指筑有城、围的屯兵、居住地,为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墙体不发生直接关联。还有其他称谓,主要有城障、障城、镇城、障塞、寨、戍堡、边堡、军堡、屯堡、民堡等。长城沿线的城堡根据建堡和使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军堡、民堡两类:军堡是指由政府出资,以军队施工为主建造,并按照相应的军事等级和军事制度分为不同的等级;民堡则主要是由民间为自保而修建的城堡,用以抵御各种势力的劫掠。军堡与民堡在建筑形式上差别不大,都是用城墙建筑围起来的聚落,而在形制及规模等方面,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踏勘保存较为完整的长城城堡可以发现,城堡防御体系的主体构成是城墙,此外还有城楼、瓮城、马面、垛口、角楼等设施,通过这些组合建筑可以随时观察四周的敌情,及时调整军事布防。而同一长城防御区内的各个城堡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以上级城堡为中心的纵向联系,也有同级城堡之间的横向关联。如明代都司卫所制度,长城沿线很多的地方都有称前、后、中、左、右的所城,这些所城的方位是以卫城为中心而称呼的,通常情况下,所城围绕着卫城,形成千户所、百户所向外扩散的放射状布局。 据历史记载,明代在建万里长城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把建关隘城堡放在首要地位。这不仅表现在明代建国之初首先修的是各大关口,而且也表现在每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时候都没有停止维修或新筑关隘城堡。明代长城的关隘城堡一般分镇城(总兵官驻地)、卫城(军事编制卫一级的指挥驻地)、路城(各镇下辖路的指挥驻地)、关城、堡城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建筑,这其中关城和堡城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 明长城重要关城的构造,一般由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台、城门楼、角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与一般州、县城不同的是更坚固更重守卫实用。关城的城墙,一般都借用一面长城城墙,因而这一段城墙特别坚固,墙台较多,设马道上下城墙。关城的城门多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门洞,为了增加坚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大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面嵌挂镌刻有该门名称的匾额。关城的城门一般为四个,但也有因守防需要及地势原因多开或少开城门的,门洞内装巨大的双扇铁皮包钉木门;关城的城门楼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充分体现着营造者的智慧。 二、平谷区长城城堡考察 1.北水峪关(北水谷口) 关口位于镇罗营乡北水峪村西两山之间,坐北朝南,地势险要,关口南、北两侧为长城,关口整体保存情况差。 北水峪关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历经时代变迁,关已毁,关口南、北两侧有墙体和敌台残存,原形制不详,现关口处为东西走向的北水峪公路,北侧断点之后与长城墙体相连接,东侧断点之前与长城墙体相连接。 北水峪关速写图 探访、记录和整理北京城堡的历史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寻根的过程。长城作为古代建筑工程的奇迹,不仅在于工程量之大,更重要的是它严密而又科学的军事防御体系布局,即“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科学设防,烽烟相望、顷刻千里的通讯联络系统,以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运用不同建筑材料、不同结构方式建筑的城墙和各种建筑物。看上去废旧、破败的城堡,实际上是北京地区的真实的历史文化故事。通过阅读此书,以期更多的人关注城堡,在残垣断壁乃至遗址中寻找遗失的文明。这本书搜集和梳理了北京城堡的历史,运用手绘的考察速写形式再现了北京城堡的图像,让更多人去关注研究北京城堡文化,使悠久的历史得以传承,故特别推荐。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李卫伟研究员 北京作为北方重要军事重镇,据文献记载该地区长城修筑始于战国,而随着历代长城的修建,作为长城重要附属设施的城堡也逐步修建起来。城堡为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城墙体不发生直接关联,主要用于屯兵戍边。然而目前 50%的城堡只有遗迹,城堡地面已无迹可寻,有的需要通过田野调查访谈,靠当地老人的回忆,才能找到遗址的位置。李芳秉着对长城的热爱和相关课题研究,曾走遍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对北京地区的城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绘制了考察速写和手稿资料,并整理编辑成书。这本书的编写满足广大群众对北京历史与现状、性质与功能、特点与亮点的阅读需求,契合北京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性质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故特别推荐。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张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