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的革命
作者简介
西田宗千佳,1971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记者,主要关注计算机、数字影音等领域,以及电子或数据产品,包括网络相关产品,为《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日本商业内参》等媒体撰稿,著有《元宇宙×商业革命》(软银创意)、《网飞时代》(讲谈社现代新书)、《云计算》(朝日新书)等多部作品。 译 者 李立丰,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员教授。 校 者 宋婷,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问学者、日本西南学院大学研修学者。
内容简介
科技发展,一次次改变着这个世界。不过,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横空出世,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更有大量研究成果昙花一现,最终未能照进现实。 20世纪40年代,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足够了。”当时的人们相信,计算机体积庞大且维护成本高昂,只有政府和大型企业才有使用需求,因此其数量绝对不能太多。 “这电话太难用了,根本没办法通过实体按键操作。”“不把嘴巴靠近麦克风,就很难让接电话的人听清楚你在说什么。”2007年iPhone问世时,有人对其不屑一顾,认为“智能手机不可能流行起来”。 显而易见,上述看法都大错特错。计算机以个人电脑的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走入寻常百姓家,智能手机更成为人手必备的寻常之物。带实体按键的移动电话,反倒成了稀罕物。 对于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崭新事物,大多数人会将信将疑。实际上,态度保守也没什么坏处,毕竟大多数新生事物都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少数幸存下来的发明创造确实能以远超人类想象的方式普及开来,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不断发展进化。计算机及其最新形态—智能手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今已被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必需品。 一方面,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脑洞科技,大多仍停留在纸面。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模仿人类行走的辅助型机器人。描写过人形机器人的科幻小说可谓不胜枚举。但其中大书特书的“能力与人类相当或超过人类的通用型人工智能”,依然只是虚构的小说情节而已。 但很少有科幻作品精准预测到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能够如此普及。有些虽然猜中了一部分,但显然对如此夸张的依赖程度缺乏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许多科幻小说中都描述了人形机器人的巨大作用,但现实没有跟上小说里的描述。而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之所以被作者创造出来,可能是因为作者可以在“人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描绘,从而更容易激发出想象力。 但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此前仅出现在小说中的特殊存在。“具有十分接近于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现实。其特点与科幻小说中描绘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有所不同。不过,凭借这种科技手段生成的句子和图像与大多数使用者对“人工智能”—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的想象十分接近,而这预示着其很可能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辅助工具。 如后所述,人工智能的进化实非不期而至,但其进化速度之快却肉眼可见。数十年间的反复试验,加之计算机性能的显著提高,二者完美融合,到2022年初,能够“看文作画”的人工智能模型开始大放异彩。随后,可以生成接近人类水平文本信息的ChatGPT1应运而生。 计算机正以超过想象的速度迭代进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生成精美的画作,并以接近人类的精确度生成文章的“生成式(Generative)AI”正在开 始显露真容。如今的我们仿佛正在目睹“梦想之物”龙吟出世的绚烂瞬间。 难以预料的潜能与显而易见的短板交织互见,成为最近甚嚣尘上的“生成式AI热潮”的一大特点。一方面,作为“生成式AI”典型代表的ChatGPT只要获取到以文字形式下达的命令就能开始工作,而且其生成的结果堪称简单明了。但另一方面,ChatGPT的应答中仍然时有错误。要想了解其成因,就必须搞清楚相关技术原理,否则便很难明白个中原委。 如今的“生成式AI”并非“和人类一样思考的AI”,但仍能比人类更快、更多地生成文书和图像。不可否认,类似的人工智能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影响。如此说来,此类技术创新又会具有何种现实价值呢? “生成式AI”为何会出现?其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何区别?“生成式AI”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又会催生出怎样的新型产业?国家之间的均势是否也会因此失衡? 通俗易懂的AI入门读物 简洁明了的语言,帮助你轻松理解生成式AI,无需任何技术背景,迅速上手。 ·提升未来数字素养的通识课 不只是学习使用AI工具,而是全面提升你的数字素养,帮助你在AI时代中保持领先。 ·解决面对AI时代的就业焦虑 深入探讨生成式AI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帮你提前准备,抓住未来的机会,避免被技术淘汰。 适合忙碌上班族的快读指南 紧凑且富有洞察的内容,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未来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