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
作者: 编者:品墨|责编:石胜利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0.16
折扣购买: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
ISBN: 97875208141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说教归说教,但咱不唠 叨 家长和孩子说话时,有 时会不自觉地开始唠叨,通 过重复、夸大显而易见的事 实来对孩子进行说教。当他 们这么做时,孩子就会在心 里大喊:“够了!” 四年级时,夏林因期中 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从 下午6点一直唠叨到次日凌 晨1点。在一次问卷调查中 ,在“父母最大的毛病”一栏 里,夏林毫不犹豫地在“唠 叨”上打了钩。 夏林说,那次他的数学 考了89分,语文考了88分 ,在班里排名第11。开完家 长会,爸爸走出教室时的脸 色不太好,夏林感觉不太妙 。 下午放学回家,“火山” 就爆发了!那时才6点多一 点。爸爸把夏林叫到他的房 间,一个劲儿地说夏林没有 考到前10名,说家长会上老 师说夏林成绩退步了,他的 脸都被夏林丢光了。爸爸问 夏林怎么那么不争气,这段 时间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成 绩会退步…… 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 翻来覆去地说。夏林终于听 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 天天就知道忙,还对我这么 严,不就是没考进前10名吗 ?不就是两门课没有达到90 分吗?你干吗这么计较?我 下次努力就是了。” 爸爸见自己口水都说干 了,儿子竟然没听进去,又 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 去还是那些大道理,什么“ 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谁 赚钱,我对你不严点怎么行 呢”之类的话。夏林一直沉 默不语,就那么坐着,缩着 头听。 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 爸爸说累了,就让妈妈来“ 换岗”。当爸爸发令说“去睡 觉”时,夏林走出房间,一 看表,已经次日凌晨1点多 了。 生活中,有些家长知道 不能打孩子,因为怕失手将 孩子打伤,但是他们丝毫不 担心说教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孩子对家长唠叨的反感, 犹如孙悟空对唐僧念紧箍咒 的厌恶。当孩子犯错时,急 于解决问题的家长,总是采 取这种看似行之有效而实际 却毫无用处的办法:唠叨。 家长们忽略了孩子对问题的 陌生、无助和恐惧,没有站 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 ,这样的说教,如何能起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若想和孩 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最好和 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使孩子树立信心,迎难 而上。 家长该如何减少唠叨呢 ? 1.抓大放小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 的关心,但是有些事情是无 关紧要的,它们没有家长想 象的那么严重,所以家长完 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整天 紧张兮兮的,可以让自己放 松一点。关于孩子生活中的 琐碎小事,家长应该学会放 下。毕竟孩子每天都在成长 ,许多道理会慢慢明白,许 多事情慢慢会做,因此不需 要家长千叮咛万嘱咐。一再 唠叨,孩子当然会觉得厌烦 。 家长应该学会把最主要 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 上,应当学会关心孩子最核 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 态度、价值观念、理想、生 活习惯、学习方法,等等。 抓大放小,培养好孩子的“ 核心”能力,这样一来,家 长便轻松了许多,孩子也会 跟你更亲近,你说的话对孩 子自然有效得多。 2.学会等待 有的家长往往有这样一 种心理:自己说一句,孩子 就必须言听计从;给孩子提 出的目标,孩子就必须达到 。这种想法忽视了孩子年龄 的特殊情况,孩子毕竟是孩 子。他们的心智和能力还没 有发展到那么成熟的地步, 有些事情可能还没有理解, 有些事情可能还不知道怎么 去做,有些事情可能还会常 常出错。因此,做家长的必 须学会等待,要克制自己急 躁的情绪,给孩子充分的时 间去改变,要允许孩子有所 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 过程,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 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文 化知识的积累等,都需要长 时间的历练,这不是唠叨所 能改变的。 3.只说一遍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做什 么事,或者想让孩子怎么做 一件事,应该先选择好恰当 的时机,和孩子坐下来好好 谈谈。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 ,家长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 孩子:“你要认真地听,这 话我只说一遍。”在对孩子 说的时候,要重点突出,不 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如果 担心孩子没有理解,可以再 给他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点。 另外,纠正孩子的错误 时,家长也要点到为止,只 要孩子能够认识到错误并愿 意改正就可以了,不要反反 复复没完没了。要知道,唠 叨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动听的 ,说多了会让孩子更烦,甚 至会适得其反。 4.就事论事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有 的家长喜欢翻孩子的旧账, 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拿出 来说,把孩子曾经的种种“ 恶行”全部数落一遍,每次 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 来气。其实,在生活中孩子 犯错是正常的,犯错误是孩 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犯错 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 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应当 就事论事,犯了什么错就说 什么错,不要加以引申。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