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主义(欣然独处的乐活之道)

独身主义(欣然独处的乐活之道)
作者: [意] 西尔维娅·拉扎里斯/[韩] 婕·安珍素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8.90
折扣购买: 独身主义(欣然独处的乐活之道)
ISBN: 9787505755840

作者简介

作者 西尔维娅·拉扎里斯(Silvia Lazzaris), 意大利研究员、驻英国自由记者、电台制作人。专门研究新科技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在意大利《晚邮报》 (Corriere della Sera)、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多家国际性报刊上发表调查报告及深度文章。 婕·安珍素(Jade Jeongso An) ,作家、翻译、社交媒体运营经理。出生于韩国蔚山,现在在柏林生活和工作。曾在庆熙大学研修翻译,是韩国Dazed Korea等杂志的自由撰稿人。热衷于三件事 : 食物、可持续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通过不同的社交账号来加深人们对气候危机的认识。 绘者 吉奥瓦娜·法拉利斯 (Giovanna Ferraris),意大利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米兰平面设计工作室The World of Dot签约画师,从事封面、图案和矢量插图创作。 弗朗西斯卡·里昂斯基(Francesca Leonesch),意大利插画师、品牌推广人、设计师。米兰平面设计工作室The World of Dot的创始人及创意总监。拥有建筑、平面设计和排版等多学科背景。曾任意大利最大的出版公司Arnoldo Mondadori Editore 高级设计师和纽约 Mucca Design工作室艺术总监。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 Rizzoli 出版社的艺术总监。

内容简介

独身主义 独身一族的缘起 为什么许多韩国年轻人要选择这样一种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呢?独身一族作为一种新现象,其争议性也不小。honjok这个词最先是和另一个词一起在韩国流行开来的——Hell Joseon,意为“去你的韩国”。这一讽刺表达,最早于2015年在网上开始流传,韩国年轻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于韩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幻想破灭之情。每每抱怨起年轻人失业问题和社会经济矛盾时,韩国年轻人就会投身到一项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去——编造新词。 从出生开始,年轻人就要接受他们必须努力扮演好学生、职员、妻子、丈夫、母亲和父亲等种种角色的教诲。有这样一种看法:成为合格公民,往往是由个人出生时的社会阶层和父母能提供的私教数量决定的。对于那些无法精于学习并在名校取得大学文凭的人或者那些不想成家的人来说,偏见宛如寄生虫一样。韩国的小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深谙这一切。正如洪又妮(Euny Hong)[ 美籍韩裔作家、记者,著作有《韩流的诞生: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流行文化征服世界》等。 ]在《韩流的诞生》中所言,在韩国,要是你浪费了青少年时光,“那么你就完蛋了,彻彻底底完蛋了”。当今美国的某些方面于韩国人而言是耸人听闻的,比如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快乐的。 年轻的独身一代成长于一个集体主义社会。他们没有赋予自身意义,而是通过所属的社会群体和他们在当中扮演的角色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在韩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尊重权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阶级制度的忠诚异常重要,以至于在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交谈时都有专门的行为语言。一切行为都是基于阶级制度。洪又妮在其书中指出,要是不知道谈话对象的年龄,你都不知道要怎么说话和表现。社交就像一个管弦乐队,随着越来越多的乐器加入,每个人的角色都会逐步改变——每次有人进入房间,在场的人就要重新校准他们的行为举止。 独身一族的出现就是为了瓦解这一体系的。过去10年,有的年轻人成为独身一族是出于寻求快乐或实际情况,有的则出于焦虑。许多年轻人退居社会的边缘,将社交活动减到最少。他们也接受了“孤独者”和“失败者”这样的观念,并努力使其流行。孤独是一种解放。独身一族最重要的就是要独居。他们甚至连出去吃饭、看电影、旅行、玩乐和购物都是独自一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拒绝结婚,拒绝生育,甚至拒绝性;其他人则不尽然。有人只是简单地缩小了自己的交友圈,而有人则几乎完全自我封闭起来。一开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自顾自地践行着独身。后来,得益于“独身一族”这个词作为话题标签走红,类似于#metoo运动的成功,这群独身者才走到了一起。几年的时间里,新技术和数字空间的出现将物理上的自我封闭转化成了虚拟社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Ins博主、YouTube博主以及各类应用程序和论坛的用户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网络的出现,让这群备受忽视、沉默的、被放逐的独身者形成一股越来越有力、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在许多韩国人的眼里,独身一族并非为了改变社会而抗争:他们通常被认为自以为是,想要做出改变却又不愿付出努力,只为自己着想。但对他们而言,为了找寻自我而独居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尽管饱受质疑,但独身一族已然影响到了韩国的经济和文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席卷西方。独身一族也赢得了他们的首次胜利,比如单人份餐食和产品的出现,以及对单身家庭的正式承认。但最大的胜利却是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令他们发现,宁静可以在孤独中觅得,他们不需要他人的认可也能感受自我的和谐,独自一人也并不意味着孤单。 从独身一族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孤独。如巴尔扎克所言:“孤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需要有人来告诉你它是美好的。”这是独身一族告诉我们的,但远不止这些:这种现象可以让我们正视自身承受的社会压力,还能协助我们完成自我解放。或许我们当中有些人永远不会像韩国年轻人一样有封闭自我的迫切需求。有人或许会对独处时还要自娱自乐的想法嗤之以鼻。但如果我们需要说服自己周六一个人在沙发上消磨一晚并没有什么错,独自到新的目的地去旅行也没有什么好悲哀的,决定独身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那么独身一族的经验于我们也同样适用。 1.1单身家庭 在韩国,几百年来,家庭都被形容为“出生和经济合作都在同一屋檐下”。传统家庭以婚姻和生孩子(尤其是男孩)为重心。正因为生孩子如此重要,所以在朝鲜王朝时期,无法繁衍后代就被视为一种需要弥补的罪过。 过去,独居的人几乎都会被投以质疑的目光,这种质疑不稀奇:他们要是一个人的话,那他们指定有问题!即使在今天,老一辈也常常认为,那些独居的人只是处在转变期。但是在今天的韩国,单身家庭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们也认同他们这样是做出了终生的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单身家庭占所有核心家庭数量的1/10。如今,超过1/3的韩国家庭为单身家庭;在首尔,这一比例几乎达到50%。 独居和不生孩子往往意味着经济福祉。许多公司都明白这一点,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经济:独身经济(hon-economy)。线上购物时,独身一族会被单独列为一个门类,其中有多功能家具、单人用厨具以及小型洗衣机。超市推出单人份商品的特价优惠,首批单人餐厅和酒吧也配有带塑料隔板的单人餐桌。电影院甚至开始设置单人座的影厅。通过定制生活的方方面面,独身一族以自己为中心,逐步建立起一个量身定制的世界,只有那些能取悦他们的人和物得以进入其中。除此以外的一切皆被拒之门外。 1.2孤独,但不失联 我敢说,没有技术的支持,独身一族的生活方式将不复存在。现如今,在视频电话和远程办公随处可见的情况下,与别人交流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一种选择。近年来,韩国经济经历了电子商务的繁荣,韩国政府也在推动远程办公、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技术上大举投资,这些技术的出现令现实世界的交流遭到摈弃。那么对韩国年轻人的孤独来说,技术到底是其成因还是其出路?或者两者皆有之? 如果独居和手机不离手可能会使我们越来越与外界隔绝,那么新的数字工具也能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进行社交。独身一族已然形成了自身的身份,建立了新的圈子,而非独守房中苦苦思索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在一些相关网站和应用程序上,用户会推荐餐厅和产品,会分享物品,还会组织线下活动(偶尔,假如真的有这个需要的话)。vlog博主和YouTube博主的评论区也是独身一族分享独居生活想法和各种情绪的地方。 谁说一定要面对面才能建立真实的关系,才能与他人联系?独身一族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网络社交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声音起伏、音调变化或者面部的像素组合来推测他的情绪,甚至能通过一个人的措辞和标点使用情况来了解这个人。重要的是要保持对他人的好奇心:如此一来,每个细节都足以窥全貌。 1.3他人的凝视 独身一族常常通过声称自己更愿意做“远离他人凝视”之事来为自己的独身生活正名。他们觉得这种凝视可以理解为一种侵犯,会让他们妄自菲薄。韩国年轻人还造了一个词语来精准描述这种侵犯——视奸,意为以眼奸淫。 “他人如何看待我们”会以各种方式限制我们的自由,独身一族深知这点。当有人过分关注我们的穿着、言谈或者笑声时,他们的凝视会让我们感到羞愧和被评判。凝视会让我们变得敏感和脆弱,然后就会产生在他人眼中寻求认可的欲望,希望自己的品行或选择得到认可。有时候我们得到了想要的积极反馈,就会不停修正自身的表现,直至达到他人的期许。 年轻的独身一族逐渐觉察到每天关注他人如何审视自己,消耗了自己大量的精力。远离他人的目光让独身一族感到被解放。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决定自己一个人唱卡拉OK,又或者一个人吃饭。独自一人在家时,独身一族们可以唱得声嘶力竭,也可以尽情舞蹈,全然没有尴尬之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情绪共鸣”服务:好几家卡拉OK都在入口处提供honsho(独自消费)的贴纸,顾客要是不想被店员打扰的话,就可以贴在身上。 1.4女性的解放 在韩国,未婚女性通常会被称为mi-hon。但近年来,韩国语言文化中出现了一个意思相近却内涵迥异的新词——bi-hon。bi-hon并非指那些向往婚姻的未婚女性,而是指那些做出单身的明确选择,没有结婚意向,甚至不接受女性想要生育这一观念的女性。另一个新词honyeo,是bi-hon的近义词,字面意思为独身女人,指的是那些选择独居且生活方式与传统有别的女性。这些女性要传达的是:对有些人来说,婚姻是一种价值、一种愿景、一种优势,我们尊重这样的事实;但我们也坚信,婚姻于我们的幸福而言并非不可或缺的,没有人有权将其强加于我们。 许多独身一族是女性并非偶然。在韩国,独居的年轻女性就是新锐分子。成为独身女性是一种将个人需求和欲望置于情绪之上的方式,因为婚姻在韩国代表的是对等级和权威的忠诚。独身女性们反对这样的文化体系:认为女性在社会中只有单一的功能,即妻子和母亲。独身女性称,韩国社会往往会贬低那些年届30却又不婚不育的女性。她们夺回了部分名词,并赋予它们新的、能够反映她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含义。 成为独身女性是一个非传统的选择,但重要的是不要默不作声地这样做。选择当独身女性意味着可以参加#no marriage运动或者#EMIF运动(不婚精英,大步向前)。这一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其他女性知道,不管她们做何选择,我们绝不会非议她们。 1.5独身一族的家 对独身一族来说,打造适宜单人居住的小窝并不困难。韩国政府推行了一个借贷体系,以帮助越来越多的单身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发放信用卡,个人可以通过贷款来建造自己的安乐窝。相应地,政府也会推出小型公寓,配有花园和健身房等公共空间。这些公寓并不贵,目的是通过提供大学宿舍般的体验来提高单身人群的社交能力。 人独自住在大屋子里不仅难以打理,而且花销也大。一居室或二居室的小型公寓,其整洁美观和高效便利的特点对独身一族来说至关重要。谈到维持小空间整洁所需的精力时,“付出”和“勤劳”是独身一族最为常用的两个词。为独身一族提供建议,以更好地控制预算来整修住所的电视节目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相关用品的完整市场业已形成,有小型冰箱、小型洗衣机、食物保鲜真空封装工具、可以当沙发或桌子的两用床等等。 独身一族在网上分享的自家装潢都大同小异:物件很少且极度整洁。其中的潜台词似乎是:一件衣服要是一星期穿不到一次,那它就不应该出现在房间里;衣服要是没有按照颜色分类放在衣盒或挂在衣架上,生活肯定就会一团糟;没有足够的理由,就不要在房间里放深色的家具。 1.6屏幕背后 独身一族和我看的都是一样的电视节目。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交流时,我发现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看网飞节目(Netflix),不过看外国连续剧对于他们的意义却跟我不一样。欧洲文化受国外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影响数十年,但国外文艺作品却是近20年才出现在韩国的。韩国政府对部分电影和歌曲歌词赤裸裸的色情内核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担心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国家会进行文化殖民。 我试着去想象,作为受外国文化影响的第一代人意味着什么。如果在西方文化中把花大把时间看电视看作对时间的浪费,那么对独身一族来说,看电视是感受与世界历史相联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电视来亲近其他文化,也意味着对千里之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过于理想化。恩静(Eun-Kyoung)[ 作者撰写此书时的调查对象之一。 ]作为独身一族一员,和我一样都爱看《摩登家庭》。这部美剧讲述了洛杉矶郊区的一个大家庭的喜怒哀乐。我告诉恩静,我看这部剧的时候会想家。她愣住了。这部剧并没有带给她同样的感受:她知道她的家庭永远不会像剧里这家人一样亲密。作为在线视频网站的常客,恩静和许多独身一族一样,已经形成了一套情感防御机制。看电视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并不会给她带来什么不切实际的希冀。 1.亚洲“独身主义”潮流的全方位解码书! 缘起—— 独身主义流行的原因 独食—— 一个人吃饭 独饮—— 一个人饮酒 独处—— 一个人消磨时间 2.独身一族(honjok)这个词由hon(独自)和jok(族群)两个词构成,即一人成群。近些年成了年轻人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将他们从社会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了幸福新的含义。 3.“独”善其身——纷扰社会世俗里,首先选择爱自己! 繁杂的人际关系与陈规束缚里,有人选择独处、独食、独饮,摒弃他人凝视,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真正的自我。 4.独身一族(honjok)潮流是一场无声的革命,也是一个邀约:独身主义鼓励每一个人将独处的时光化作强力的解毒剂,以抗衡我们所不承认的陈规与习俗。 5.独居是一种自由选择,一种表现形式,最终是为了使我们爱上自己的任何状态。也接受和包容身边其他人的任何状态。 6.诚然,大部分的独身一族不需要他人的陪伴,自己干自己的事也能乐趣无穷。但许多独居的年轻人也有经常联系、偶尔碰面的朋友,他们并不排斥他人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