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内在觉察
ISBN: 9787559463753
吴在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与家庭》杂志专栏作者,在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咨询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曾出版《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把生命活给自己看》。
第一章 症状,是对关系 的渴望 察言观色也许是带着症 状获得的认可你会不会为了 适应别人而委屈自己?当你 这么做的时候,是不是也很 讨厌这样的自己? 有位朋友对我说了她的 一个困惑,她觉得自己有些 搞不清楚孩子现在的状态, 孩子有时候会很主动地和别 人打招呼,有时候却不会。 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得不 够好,没有让孩子待人更有 礼貌,担心孩子以后会在人 际交往中吃亏,还有些怀疑 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总 之,这件事让她感到非常焦 虑。 我问了一下孩子在学校 的情况,和同学相处得怎么 样。当我这样问她的时候, 她突然意识到,她担心的其 实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 子的需要。她的孩子在学校 和同学其实相处得很好,即 使偶尔没有和别人主动打招 呼,也不会妨碍人际关系的 发展。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朋 友发现这种焦虑其实完全是 因为自己,她一直都是过度 适应和考虑别人的人。在路 上远远看到一个认识的人, 她就会纠结要不要和对方打 招呼,然后一直盯着对方, 对方要是看到她或者和她打 招呼,她会赶紧向对方问好 ;如果没有,她也不会主动 打招呼,而是赶紧走开。这 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我的这位朋友 和很多人一样,在和别人打 招呼这件事上会感到纠结。 她担心别人会因为她没打招 呼而觉得她不礼貌,不礼貌 就意味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也意味着自己开始成为被 讨厌的人。出于这种考虑, 她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主 动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才 会有一开始的焦虑。为什么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就像我的这位朋友,她对这 种事情会产生担心和焦虑, 担心如果不这么做就不会被 别人喜欢,而这种担心实际 上来自最初的依恋关系中的 不安全感。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 开始观察大人的语言和表情 ,根据这个做出自己的反应 。如果成长环境没有那么好 ,孩子就会特别注意揣摩和 捕捉大人的变化,以此来适 应大人的需要。这不是一个 正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长大的孩子,通常会变得很 敏感,时刻注意着别人的一 举一动。他们可能会对父母 有一种讨好的心态,用委屈 自己的方式适应别人,慢慢 长出一个外壳来保护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的形成是由于 早期母婴关系的镜映失败。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 科特认为,如果母亲或其他 照顾者能够给予孩子恰到好 处的回应,那么孩子会感到 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孩 子需要父母的回应,如果父 母没有回应或是不断要求孩 子调整来适应自己,那孩子 就很可能形成假性自体,和 别人相处时仿佛是戴着面具 一样。这是因为孩子呈现真 实的自我不会得到回应,甚 至有被抛弃的危险。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面 对的如果是不会做出回应的 父母,那么,他就只有适应 父母。无论父母有什么样的 要求,孩子都会因为存在被 抛弃的恐惧而顺从,他们会 不断思考怎样做才能确保自 己的安全。所以,我们会在 生活中见到有些孩子在弄明 白成年人的意思之前,他是 不愿意说出自己想法的。 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和 父母建立起信任的关系,长 大之后,在面对其他关系的 时候,他们会被已经形成的 认知所影响。对他们来说, 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够安全的 ,他们会用原来的行为模式 去适应别人,甚至是迎合别 人,以此保护自己。 我的一个咨询者对我说 ,他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 ,虽然偶尔会听到别人夸他 情商高,但他时刻都能感觉 自己在注意其他人的一举一 动,因而背上了一个沉重的 情绪包袱。在和朋友聊天的 时候气氛不对,他马上就能 感觉到;他在与朋友相处的 时候都是最能活跃气氛的那 个人,因为他受不了冷场的 尴尬。和别人有冲突或是分 歧的时候,他每次都会主动 退让,哪怕没有错,也会主 动道歉。 P1-5 第一章 症状,是对关系的渴望 察言观色也许是带着症状获得的认可 自己受了委屈,为什么还要给别人道歉 你是否背负了太多的善解人意 为什么你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被绑架的愧疚 经常说“但是”,是在回避内心的冲突 你对获得有恐惧吗 明明想了很多,偏偏就是不做 失眠的“真相” 心里的伤,身体知道 第二章 关系,揭开过去的伤疤 每个成年人曾经都是一个孩子 我们渴望亲密,却无话可说 走不出的伤痛怪圈 向左走,向右走 自恋的创伤 被“我不会害你”吞没的孩子 情绪没有分离,行为没有边界 孩子变成父母的“超级照顾者” 为什么很容易对人感到内疚 每个孩子曾经都有一颗拯救父母的心 第三章 旋涡,亲密关系的分化 她和爱情的距离为什么那么远 依恋关系:内在的防御与分裂 当我们失去自己 我们总想改变对方却又拒绝看清自己 当期望变成权力 每一次当爱在靠近,就想着如何躲开 你是害怕被抛弃,还是需要被嫌弃 拯救者与受害者 不断付出,最后却赶走了对方 第四章 觉察,摆脱伤害的循环 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 拖延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如果你的情绪找不到出口 你以为的指责可能只是别人的提醒 成长,是温柔地一推 独立的假象 放弃与自恋的“双人舞” 写下你的创伤 学会止损 从今天开始,做个“难以相处”的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