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释义(新校本)(精)/钱穆先生著作

四书释义(新校本)(精)/钱穆先生著作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四书释义(新校本)(精)/钱穆先生著作
ISBN: 9787510852206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孟子要略 弁言 孟子之学,辜较言之,所为有大贡献于后世人群 者,厥要有三。一日发明性善之义。此乃中国传统政 教纲领,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所依寄,而其义首 由孟子畅发之。苟非人性之善,则人类社会,不过一 功利权力欺诈杀伐之场,能以法律暂维于不溃,斯为 郅治升平矣。而法律之效终有际限,乃弥缝以宗教, 博爱慈仁,皆出帝意,人生与罪恶俱来,非皈依上帝 ,即无以自赎,亦无以得救。则宗教与法律,相辅相 成。若果不信斯世之外尚有一上帝,则如印度有释迦 ,中国有庄老,惟有破弃人类,归之虚无寂灭。独中 国传统政教大纲,既不仰赖宗教,又不偏仗法律,而 汲汲为斯世大群谋福利;亦不蹈老释之悲观与消极; 则惟以主人性本善故。孟子曰:“养其大体为大人, 养其小体为小人。”孟子之言性善,亦标准于大人而 言也。故其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大人也。大人 者,得人类此心之所同然,所谓“不失其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即心之同然也。夫使千古人心之同然者而 必归于恶,则法律终为在外之钳制,纵使上帝慈仁, 亦将于事无济。故耶教信仰,必有世界末日,则与老 释之虚无寂灭,岂不同其归宿?今使转易其辞,指凡 千古人心之所同然者而日此即性也,此即善也,则不 烦有上帝;而法律亦人性之善所自创。善无终极,斯 世界无末日,人生不虚无,而政教有所企向,文化有 所期望。此孟子性善之学所为有大贡献于后世人群者 一也。 二日孟子言养气。人类之于宇宙,个人之于社会 ,其小藐焉,其暂忽焉;而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 天地之间。”夫而后小者有以见其大,暂者有以见其 久。于何能尔?亦日我一人暂尔独然之气,有以合乎 众人千古同然之性,斯即所谓“配义与道”也。道者 ,人群千古之所同;义者,我一人暂尔之所独。何以 我一人暂尔之独而谓之日义?曰:惟此一人暂尔之独 ,有以会乎人群千古之同,故以谓之义也。浩然之气 ,则集义所生。夫使其人暂尔之所独,无不合乎大群 千古之所同,则其气浩然矣。斯言也,斯行也,皆其 人一时暂尔之气之动,果其无当于千古人群之性之同 ,则是藐焉忽焉者,又何道而得浩然塞天地乎?故非 善养气,即无以尽其性之善。人之不能尽其性而极乎 善者,皆其养气之功有不至也。孟子道性善,指大群 千古同然之本体;孟子言养气,指小我暂忽所独之工 夫;必兼二者,而后表里备,本末俱。此孟子养气之 学所为有大贡献于后世人群者又一也。 三日孟子言知言。当孟子之时,群言龙杂,是非 淆乱,家家自以为大道,人人自以为正义,而不知其 皆藐焉忽焉,特一气之动而已。使我而无以知道义之 正,定是非之宗,则终亦自陷于藐焉忽焉之一气之动 而止,又何以得浩然者而养之乎?故知言者,又养气 之工夫也。若何而知?曰:知之以大群千古之所同。 凡其无当于大群千古之所同者,皆其人暂尔之独,是 皆一气之动,非所谓道与义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 尧舜,拒杨墨,而曰:“乃我所愿,则学孔子。”尧 舜孔子,乃人群千古之同,杨墨则暂尔一人之独。此 何以知?知之于千百年之后,孔子之道大行,杨墨之 言已熄,则易。知之于千百年之前,杨墨之言盈天下 ,天下不之杨则之墨,当时天下皆不知而孟子独知之 。则难。故曰:“能言拒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是 孟子亦知其难矣。而孟子独何以知?曰:孟子亦知之 以人性,知之以人性之皆善而已。墨氏兼爱,是无父 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不 知人性自有仁,故外假天志而侈言兼爱;不知人性自 有义,故退就一己而昌言为我。兼爱、为我非不是, 其病在于昧人性。人性自有仁义,此人性之所以善; 仁义原本人性,此仁义之所以为善。杨墨违人性背仁 义而言兼爱、为我,孟子拒之,亦所以发明人性之善 也。故曰:“诚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 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 其政,害于其事。”诚淫邪遁,其先皆病于心。己心 即病,则无以见人性之同。孟子之知言,亦在乎知人 心而已。《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执 柯伐柯,其则不远。”故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 则不得也。”人莫不有心,心莫不能思,先立乎其大 者,则小者不能夺也。P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