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从王子到佛陀/百科通识文库
作者简介
高山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两方哲学史研究室,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和佛学史的研究。 迈克尔·卡里瑟斯,英国达勒姆大学人类学教授,曾在斯里兰卡研究南传佛教多年,著有《吉祥楞伽岛的阿兰若僧》(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述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等专著。
内容简介
传略 传统的佛传对佛教徒影响深远,而且早就被翻译 成多种欧洲文字。就让我来根据传统佛传的讲法来描 述一下佛陀的生平。佛陀生为王子,在富贵安乐中长 大,有朝一日还能继承王位,大权在握,这些福德都 为世人所歆羡。可是等他长大成人后,却先后遇到了 病人、老人和死人。以前他长在深宫之内,哪里见过 这些,遂深受震动:原来,不管有多少的财富,有多 大的权势,他也难逃生老病死之苦。与此同时,他也 见到了一个游方的沙门(a wandering ascetic),这 个沙门一心想做的事,就是从苦中获得解脱。佛陀细 审所见,发现苦终不可免,就不顾家人之劝,抛妻弃 子,舍弃尊位,也出家做了沙门,一心寻求解脱。在 他的一生中,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转捩点。 出家后若干年间,佛陀先习禅定,后修苦行,发 现都不能证得解脱。于是,他不再自苦身心,反而坐 下来静观人间,在静观中终获开悟,证得解脱。这是 他一生中第二个重要的变化。他“所作已办”(had done what was to be done),参破了痛苦的谜题。 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他得出一种哲学。此后45年间 ,他就传授这种哲学。人生在世的大多数问题,没有 他的学说谈不到的。他建立了僧团,僧徒们仿效他的 样子寻求解脱,还把他的法门传播到世界各地。他最 后也是死于一般人的病痛,和其他人没有两样。但和 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的死是“大般涅槃”(utterly extinguished,巴利语parinibbuto),死后不再投 生转世,再受痛苦的煎熬。 上述所言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就算是这样,要想 提出确实的理由来怀疑它,也并非不可能。不过,至 少这些总是真的吧:出生、成人、出家、访道、开悟 和解脱、弘法、涅槃。这部传记,还有两个关键的转 变,即出家和开悟,为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提供了戏剧 化的情节,可以借此来宣讲教法,也提供了心理学和 哲学的型范,可以以此为根据来创立他们的思想。在 戏剧性方面,情节集中在英雄般的个人奋斗所取得的 精神转变上,而在哲学方面,则集中于佛陀身心内部 所获得的发现。 因此,佛陀说:“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 ,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相应部经典 》,第1卷第62页)在此范围内,佛陀所遭受的,和一 切凡夫没有什么不同。对一切凡夫来说,用佛陀的话 讲就是,“生苦,老苦,病苦”。在他看来,这些无 法避免的紧迫的事实,是任何人都能发现的,只要他 们肯内省一下自己的经验。同样地,解脱的方法也是 向每个人敞开的。比如说,佛陀所发展的禅定方法, 也是根据简单而现成的现象,如每个人的出入息 (breathing,即呼吸)。佛陀所拥护的道德规范,是 建立在清晰而实际的原则上面,而这些原则都得自他 自己的生活。佛陀拿自己当实验室,概括出自己的发 现,并推己及人,用之于施惠众生。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