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百年简史

巴尔干百年简史
作者: 马细谱//余志和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28
折扣购买: 巴尔干百年简史
ISBN: 9787515351384

作者简介

余志和,新华社高级编辑、资深翻译家。1941年生于四川邛崃市。1964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曾任新华社索非亚分社首席记者、《参考消息》总编辑、经济信息编辑部主任等职。此前已陆续在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等10余家出版社出版散文、小说、传记、时政类自撰和翻译作品30多部。

内容简介

山名误变半岛名 “巴尔干”何意? 欧洲东南部的半岛上有一条山脉,名叫“巴尔 干山”。它发端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边境塞方一 侧的蒂莫克河谷,然后折向东南,再向东一直延伸 至黑海岸的埃米内角。全长530公里,平均高722米 ,总面积11596平方公里。它把保加利亚分为南北两 个部分,犹如一道“长墙”。它是多瑙河同爱琴海 和马尔马拉海的分水岭,因而又被称为半岛的“脊 梁”。 美国旅行家沃林顿·史密斯1854年途经这里时 写道:“听说我们将要越过一个巴尔干国家,我兴 起了许多期盼;但是我不久就发现,这个十分响亮 的称号仅意味着一个分开水道的山脊或山隘,并不 一定有雄伟或浪漫的景色。” 公元前600-前500年,巴尔干山被希腊历史学家 称为“珂埃蒙”,随后又被罗马人称为“赫穆斯” 。赫穆斯在希腊文中是血的意思,因而巴尔干山又 被称为“血山”。这座血山产生过许多古代神话。 据说,有个风火神在沿着高山登天时被宙斯杀死了 ,它的鲜血染红了大小山峦。还有一个传说称,半 岛上最初的居民色雷斯人的著名歌手奥菲士,曾站 在山上为他被蛇咬死的爱妻优丽狄士哭泣,他悲切 的歌声一直传到多瑙河上。又有一个传说,公元前 181年,马其顿王菲力曾登上赫穆斯的最高峰,静心 远眺他征讨罗马时要经过的土地,因为他相信,从 赫穆斯山巅可以望见黑海、白海和蓝海。 斯拉夫人在公元6世纪来到半岛后,把赫穆斯改 成了“马托里埃”,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 老的”或“成熟的”。14世纪土耳其人征服半岛后 ,把马托里埃改名为“科贾巴尔干”,简称“巴尔 干”,意为“多山”或“大山”。 那么,“巴尔干”这一山名为何此后又被用来 称呼整个半岛呢?据说19世纪末期,一些地理学家 延伸“巴尔干”这个词的意义,用来泛指整个半岛 区域,而这又大多基于一种错误的假定——以为巴 尔干山脉正好横越欧洲东南部的这个半岛,就像比 利牛斯山脉把伊比利亚半岛的顶端一分为二一样。 英国历史学家马克·马佐尔在《巴尔干》(The Balkans)一书中说: 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的土耳其”是 最受欢迎的地理称呼;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它的 来日显然已屈指可数。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 、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等国家相继崛起,列 强则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年到1908年之间,欧洲 外交会议屡次削减奥斯曼帝国的疆土,并将剩下的 版图交给强权国家看管。西方的旅人、记者和宣传 人士纷纷涌到这个区域,使“巴尔干”这个词大为 流行,获得新的、更加广泛的使用。到了1912年第 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统治)